青春期孩子不聽話,一般是家庭教育的“鍋”。

朋友的女兒13歲,剛上初一,卻已經有兩年很少和父母說話了。

往往是父母嘮叨、叮囑了半天,孩子卻似睡非睡,左耳進右耳出,完事了點點頭,“好的我知道了。”可是下一次,該犯的錯誤照樣犯,該乾的錯事也沒少幹!

尤其是上初中以後,只要父母說錯一句,孩子就立刻跳起來,痛哭流涕地哭喊着摔門而去。

“我真不知道女兒心裏到底有啥委屈!”朋友無奈地說,“從小到大,別說是打孩子,就是連罵孩子我們都捨不得,孩子想喫什麼想喝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從來都沒委屈過她。可是到了青春期,不管我們說什麼孩子都不愛聽,不管我們做什麼孩子都看不順眼,你說我們怎麼就養了這麼個白眼狼!”

其實不是孩子變了,而是孩子小時候受的委屈和痛苦,到現在才發泄出來。

當孩子年幼時,由於懵懂無知,父母說什麼就跟着學,父母做什麼就跟着做;等到小學的時候,父母的叮囑和吩咐,孩子會當作學校老師的要求一樣,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地完成。

可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經過十多年學習、生活和人生的歷練,能夠分清善惡、好壞和對錯,自然對萬事萬物,開始嘗試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思考和分析。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高飛速增長,心智卻尚顯幼稚,面對熟悉到麻木的父母和家庭,就很容易吹毛求疵;對於父母的教育和溝通方式,也很容易表現得不滿、質疑甚至是反抗。

如果說孩子是即將展翅的飛鳥,那麼青春期就是一層朦朧卻堅韌的蛋殼。

有的孩子爲了破繭而出,不斷地叛逆、逃離和抗爭,用稚嫩的處事方式,釋放着對童年時所受教育的不滿,和對父母忙於工作,回家後卻對自己求全責備的怨氣。在青春的掙扎和痛苦間,心靈的激盪和顛覆中,大多數青春期孩子,就如同新生的幼鳥破殼而出,自我意識和眼前世界豁然開朗,最終得到父母的寬容和諒解。

也有些孩子,在年齡上走過了16歲的花季、17歲的雨季,但情感意識卻停留在了青春期。

這樣的孩子小時候被父母寵溺嬌慣,青春期裏對父母咄咄逼人,成年後在生活中以自己爲中心,總以爲父母、親人和朋友都應該圍着自己轉。別人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自己的責任卻又隨心所欲,“成年後巨嬰”無論是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無法逃離對父母的依賴。

因爲青春期叛逆和“成年後巨嬰”,其實都是孩子在童年時家庭教育的“鍋”!

家庭教育的問題,大多數都是親子問題。

當兩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生活在一起,不是讓孩子喫好喝好,孩子就會幸福快樂地玩耍,專心致志地學習。在很多時候,父母都需要尊重孩子。這個尊重不是不打孩子、不罵孩子就可以,而是你要把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意識和興趣喜好的人來看待。

懷孕前,孩子並不存在;但是出生後,孩子就是一個擁有自尊和感情的個體。

作爲父母,我們不能對孩子要求過高,設想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孩子踮起腳尖或是雙腳離地就能夠到的目標。而不是需要助跑20米,撐着3米杆子才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高度別說是孩子,就連99%的成年人也是望塵莫及。

實際上,親子關係的很多痛苦,都來自於不切實際的目標和希望。

真心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回事的父母,自然會在尊重、陪伴和理解下,爲孩子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只有把孩子當作人生附屬品,學不會尊重、陪伴和理解孩子的父母,纔會把自己年少時的幻想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逼着、罵着甚至打着孩子去拼命努力,自己卻躺在牀上,喫飽喝足看着孩子的表演,卻從不在意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情。

都說青春期孩子叛逆,可是父母們犯過的錯,卻全都變成了孩子的眼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