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看古人是怎麼喫大雜蟹的?

十月正當,金風送爽,螃蟹膏豐體肥之時,喫貨們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算起來中國人喫螃蟹的歷史至少也要有幾千年了,從《周禮》有天子食蟹記載之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介紹了醃製螃蟹的“藏蟹法”,爲喫蟹又提供了新方法。

後來陸龜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譜》、高似孫的《蟹略》等等,都表明着螃蟹在古代喫貨的心目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古人食蟹最初不過是爲了除災,但是螃蟹鮮美的味道讓人嘗後便欲罷不能。

而從魏晉時期以後,喫蟹漸漸成爲了一種閒情逸致的文化享受。晉朝著名酒鬼畢卓曾言:

“右手執酒杯,左手執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從此,人們把喫蟹、飲酒、賞菊、賦詩,作爲金秋的風流韻事,而且慢慢地又發展爲聚集親朋好友有說有笑地一起品蟹,這便是“螃蟹宴”。

邀友

蟹,不宜獨享。遙想當年,張岱創立十月蟹會,金秋時節,邀好友三兩,或敘舊閒談,或舞文弄墨,唯獨蟹是不變的主角。

“莫道山廚秋夜冷,家家邀客話團臍。”以蟹會友、推杯換盞,“解縛華堂一座傾,忍看支解見姜橙。”五官感受的是蟹味,心裏增進的是情意。

古時以蟹會友,絕不像如今一個短信或電話這般簡單。古代邀客有定期,必得用柬札。請柬,釋莊重之禮也,意表事之重、主之誠也。不僅需要折柬相邀,而且客人來臨時,還要迎客於門外。

賞樂

對酒當歌,永遠是中國古代精英階層宴會必不可少的場景,作爲秋季文人們的一樁雅事,品蟹自然少不了音樂相伴。

深秋夜,持螯執杯,美人彈箏相伴、共進美酒,將品蟹之雅表現的淋漓盡致。

唐朝詩人貫休在《聽僧彈琴》中寫道:“今朝鄉思渾堆積,琴上聞師大蟹行。”清朝詞人朱彝尊《桂枝香·蟹》中寫道:“履霜聽遍,一聲聲宛似,玉琴絲裏。”

在諸多的詩詞歌賦中可以看出,在古代,金秋時節品蟹與賞樂,缺一不可。

薰香

南朝人謝惠連在《雪賦》中寫道:“燎燻爐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圍爐薰香、剪燈夜話,是古代文人階層充滿情致生活場面的具體反映。

香道講究靜觀不語,人們隨着嫋嫋升起的輕煙,感悟人生的奧義。香道與蟹道中的“和、雅”不謀而合。

在蟹宴開始之前,薰香的氣味飄蕩在空中,在美妙音樂的映襯下,追今撫古、思慕先賢,沉浸於美妙無比的意境之中。

淨手

古人食蟹,左手持螯,淨手——是正式品蟹開始的第一步。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描寫的就是大觀園內一場奢華蟹宴。

鳳姐便奉與賈母。二次的便與寶玉,又說:“把酒燙的滾熱的拿來。”又命小丫頭們去取菊花葉兒桂花蕊燻的綠豆麪子來,預備洗手。

”菊花葉桂花蕊燻得綠豆麪”,實際是古代澡豆的一種延續。把綠豆麪與桂花蕊等天然香料密封在一起,讓綠豆麪染上桂花香氣。

在油膩的手上塗抹綠豆麪子,可以使手的油脂凝固,這時再用熱水洗去,手就乾淨了,同時還有菊花和桂花的香氣。喫完蟹之後,還可以用於去除手上的腥氣。

溫酒

畢卓開創了食蟹新時代,讓品蟹真正成爲一樁雅事,被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

那一句“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更是成爲永恆經典,被後世品蟹者模仿。

也正是因爲畢卓的這句感慨,讓酒與蟹變得密不可分。在歷代的蟹題材詩詞中,從來都不會少了酒的影子。

古人經過長期探索發現,酒,尤其是黃酒,對於化解蟹寒有着關鍵性的作用。深秋時節,一壺黃酒,放入薑絲,置於爐火之上慢慢溫煮,黃酒的香氣被充分激發,愉悅感官、調理身心。

品蟹

經過了邀客、賞樂、薰香、淨手、溫酒等流程之後,終於到了真正的主角登場時間。

此刻的房間內,古箏餘音繞樑,薰香擴散瀰漫,黃酒色澤濃郁,美蟹黃滿膏肥,耳、鼻、目、舌,感官盡享。

之所以稱爲品蟹,必然要“文喫”,蟹八件是少不了的輔助工具。如果來客皆是豪放之人,也可左手持螯、右手持杯,效仿先賢灑脫飄逸。

總之,品蟹是樂事、雅事,正像元朝馬致遠在《雙調 夜行船·離亭宴煞》中所言,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圖片來源於史前文明及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