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膝下的第八子胤祀和第九子胤禟究竟是怎樣死的,一直是清朝歷史中的一段未解之謎。《清史稿》明確記載:雍正曾降旨圈禁過胤祀和胤禟。但二人真的是被雍正逼迫致死嗎?對此史學家們,一直未能找到確鑿的歷史資料。

不過幼年時候的溥儀和弟弟溥傑在養心殿玩耍時,卻從東廂房處的一座隱蔽佛龕內發現了一份密詔。正是這份密詔揭露了胤祀和胤禟的死亡真相。

康熙執政中晚期,朝中遍佈黨羽的胤祀一黨,是胤禛奪嫡的主要競爭對手。胤禛登基以後,作爲八爺黨重要成員的胤祀和胤禟,卻先後離世。清皇室內幕重重,因忌憚在位的雍正帝,所以當時的史官們並不敢仔細探究胤祀和胤禟的死亡真相。

《末代皇帝溥傑傳》中記載道:幼年時的溥儀、溥傑兩兄弟,在養心殿玩耍時,曾在東廂房處發現了一座隱蔽的佛龕,在佛龕內兩兄弟發現了一份乾隆帝所留的密詔。乾隆帝在密詔外寫道:後世擅自開啓密詔者,將不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

先祖所留遺命更讓溥儀兄弟十分好奇,密詔中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呢?當時的溥儀還耍了個心眼,他命令溥傑替自己打開乾隆所留密詔。看罷密詔,溥儀兄弟倆大驚失色。原來密詔中記載,逼死胤禩與胤禟的元兇正是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會將這份密詔隱蔽地保存起來,正是爲了替父親雍正遮醜。

雍正帝死後,乾隆將記錄雍正傷害兩位弟弟經過的密詔隱蔽地保存了起來。隨後他又寫了一份冠冕堂皇的詔書,頒佈天下。此舉正是隱瞞事實真相,替父親雍正遮醜。後來在適當的時機,乾隆帝更是曾爲兩位叔叔平反昭雪,恢復了他們皇室成員的身份。

1982年,溥傑在接受一位歷史學家訪問時,曾寫下一封信。這封信真實寫下了兄弟二人得到乾隆密詔的經過。信中寫道:後世子孫如有開啓密詔者,將不再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孫。

乾隆爲何要將密詔藏在隱蔽佛龕中,爲何他又留下了警示之言呢?溥傑覺得,這可能是乾隆帝在爲父親雍正帝贖罪,密詔是乾隆替父親感到愧疚時所留。

《清史稿胤祀傳》中記載,四十多歲的乾隆曾頒佈一道聖旨,通過這道聖旨就能證明,知道叔叔被父親傷害經過的乾隆,是很同情胤祀和胤禟的。旨意中寫道:聖祖仁皇帝第八子胤祀、第九子胤禟結黨亂政,罪皆自取。皇考曾責其削籍改名,以示羞辱。但就胤祀、胤禟二人本心而言,窺竊大位乃是身份所逼,二人皆乃坦誠之人。

皇考榮登大寶後,胤祀、胤禟二人卻因怨生恨進而對皇父進行誹謗,行事驕蠻有之,但絕無悖逆的實際行動。皇考(雍正)晚年,總是和朕提及此事。當時皇考面帶悔意言道:如果當年不是因爲二人誹謗的言語而一時氣憤,必不會傷及兄弟。時至今日朕(乾隆)已年滿四十三歲,此事幹系重大,若不言明,後世子孫必會妄自揣測皇考的爲人。

朕今日特降旨,恢復胤祀和胤禟的本來姓氏,將二人再次收入皇室玉牒。如此做全是因爲皇考的悔過之情,仁心所致,想必如此做才能告慰皇考的在天之靈(編者翻譯了一下)。

通過乾隆帝所留的這道聖旨,便可知當年的雍正帝確實違背過康熙帝的遺願,逼死了兩個弟弟:胤祀和胤禟。乾隆之所以恢復胤祀和胤禟的原名,並將二人重新收入皇家玉牒,是因爲晚年的雍正對傷害胤祀和胤禟之事,有過悔過之情。隨之心懷內疚的雍正,就經常向乾隆提及此事。最終被父親叮囑,也很同情兩位叔叔的乾隆,便找了一個恰當的時機,恢復了叔叔們的原名,並將二人重新收入皇家玉牒

乾隆帝之所以在隱蔽佛龕中留下密詔,一是因爲養心殿佛龕內的密詔只有大清後來的皇帝才能發現,也只有後來的大清皇帝纔有資格知道胤祀、胤禟兩兄弟被雍正所傷的真相。但因爲父遮醜的心理作祟,乾隆也是不希望後世子孫打開密詔的。隨之他便在密詔上留下了一段警示後代子孫的話,可見留下密詔時的乾隆心理也是極爲矛盾的。晚年的乾隆帝爲了彰顯胸懷,可是赦免了不少雍正朝的戴罪之人。

參考資料:《末代皇弟溥傑傳》,《清史稿胤祀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