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父母工作繁忙,白天分不出精力給寶寶,於是老人帶娃成了常態,不管是在小區裏,還是公園中,老一輩人陪着孩子玩的身影隨處可見。

中國新聞網就曾經在社交平臺上,發起了一個主題爲“你家是誰帶孩子?”的投票,參加投票的人中,有超越50%的網友選擇了“姥姥帶娃”。

這就導致很多人在提起姥姥的時候,心都都會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畢竟很多孩子都是被姥姥照顧着長大的,對姥姥家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親近之感。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小時候的那些美好回憶似乎就像是泡影,輕鬆和愉悅不再,更多的則是拘束和反感,似乎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那個“外人”。

從“乖寶”變成“外人”

溫女士的兒子昊昊從小是被姥姥帶大地,與老人的關係也一直很親近,可自從他跟着姥姥回老家呆了一個暑假後,孩子就再也不願意去姥姥家了。

每次溫女士提出去探望老人的時候,兒子不是找藉口搪塞,就是希望父母將姥姥接到自己家裏。

原來,溫女士上面還有一個哥哥,由於結婚比較晚,孩子反倒比昊昊小了3歲。

昊昊剛去姥姥家的時候,舅舅和舅媽對他也是關愛有加,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昊昊不僅發現姥姥對孫子的呵護遠超過了自己這個“外孫”,而且他還敏感的察覺到,一旦姥姥給自己買的東西比給孫子買的貴重時,舅媽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是不快的。

昊昊雖然爲自己從“乖寶”到“外人”的轉變感到難過,但他也不忍心讓姥姥感到爲難,所以不是姥姥不好,也不是他不想去探望老人,只是其中的原因有口難言。

爲啥孩子越長大後越不願意去姥姥家?背後的原因很現實

1)外孫、孫子待遇不同

在傳統觀念中“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從外婆、外孫這種稱呼中也能窺見一二,於是一些老人就會認爲孩子本身就應該與爺爺奶奶親近,與姥姥姥爺隔出一層。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外孫和孫子的待遇截然不同,就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落差感,認爲自己是這個家的“外人”,自然就不願意去了。

2)親戚“不着調”

一般來說,老人多是和舅舅一家同住的,有些時候舅媽雖然熱情招待,但在某些時刻卻仍能感受到其排斥感。

另外,一些經常不見的親戚也會通過寒暄的方式來打探自身的隱私,問出類似於“你有沒有對象”、“每個月工資多少”等令人難以招架的問題,回答不出來,最後只能落荒而逃。

3)姥姥的方式與母親相似

現代家庭,大多是“虎媽貓爸”的配置,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而媽媽大多是那個嚴厲的人。

姥姥幫忙帶娃的目的大多是爲了幫助女兒,她們的教育方式和寶媽是相似的,畢竟只有這樣才能讓寶媽更輕鬆,所以並不會像奶奶帶娃時那樣對孩子出現溺愛的情緒。

誰也不喜歡一個經常批評自己的人,嚴肅的老人會讓孩子產生懼怕的情緒,基於這樣的原因,孩子也就不願意去姥姥家玩耍了。

【寫在後面】: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但他們的行爲並非無跡可尋,家長應該透過表象看本質,溝通和理解纔是正確的做法。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喜歡去姥姥家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