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周興斌

近日,美團旗下小象生鮮在小程序發佈方莊閉店公告,稱方莊店將於9月9日起停止運營。去年,美團關閉了北京以外城市的所有小象生鮮門店,只保留了北京的兩家(方莊店和望京博泰店)。

如今,方莊店的關閉,或許意味着小象生鮮基本被美團放棄。

事實上,美團在生鮮零售業務上屢戰屢敗,美團早在2017年,便推出了掌魚生鮮門店業態,但最終由小象生鮮代替,如今小象生鮮再度折戟。

時耶?命耶?美團碰壁背後又有着哪些深層次緣由那?

平臺屬性過強:美團欠缺自營基因 ?

雖然,美團在生鮮電商領域屢屢折戟,但是不能單純的從生鮮賽道看美團失敗緣由,而應該是放在整個美圖業務線來俯瞰。

我們以出行行業爲例,出行與本地生活中的餐飲、觀影、玩樂等均處於相互獨立的場景,用戶不會因爲喫喝玩樂就綁定出行需求。

前兩年,美團進軍網約車市場的野心不可謂小,但是很快折戟。

後來,美團打車轉而變身爲聚合平臺,彙集了由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神州專車等出行服務商提供的打車服務,才略顯成效。

兩輪出行業務同樣,收購摩拜之後,改名爲美團打車,兩輪出行的自營業務與美團APP深度綁定,但是對於用戶來講,尋找共享單車是就近原則,即使線上獨家綁定,但這並不符合用戶的消費習慣,兩輪出行從純自營轉到平臺或許更能促進日活。

美團的流量屬於典型的“平臺型公域流量”,作爲平臺要服務種類夠多樣化,平臺流量屬性決定了私域流量難以壯大,對於出行工具,服務上差別不太大,平臺流量決定着出行方式要更多樣化,而並非美團自營產品。

生鮮電商業務折戟,出行服務從自營到開放平臺才略見好轉,這背後反映出了美團自營基因的短缺。

平臺經濟與直營模式之間的平衡關係,美團並沒有處理好,小象生鮮倒閉只是表現而已。

美團的自營難題:基因不夠,努力無用?

從根本上來講,美團作爲平臺型模式,自營基因短缺,但是這其實並不是美團做不好自營的重要原因,畢竟電商領域,最典型的如京東,雖然是平臺電商,但是自營業務做得也是風生水起。

事在人爲,美團做不好自營業務,與其自身能力不無關係。

首先:重視財務模型,缺乏投資長期業務的勇氣和耐性。

王興曾在飯否上總結,

“唯有投資,亦即人均資本存量的提升,纔有可能擴張該經濟體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如今已價值萬億港元的美團,持續地通過投資擴張邊界,但同時,王興也感嘆,

“做投資賺錢快不快,我說不好,但做起投資來花錢是真快。”

相比於花錢來講,耐心與勇氣更重要,如果只留一樣,或許是耐心,而美團的耐心顯然是不夠的。

美團一度定位爲“Food+Platform”平臺,“喫”理應是核心。但是近年來我們卻不斷看到美團“與喫無關”的佈局,比如共享單車,比如共享充電寶。原因也不難理解,核心還是爲了短期內快速提升流量,緩解流量焦慮症。

即便是與喫有關的,美團對待商家態度也是缺乏耐心的,商家經營不易,美團佣金比例一漲再漲。

殊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部分商家倒戈相向,這背後或許與美團的短視行爲有關

其次:追逐流量,難沉下心做深產業鏈

美團作爲本地生活平臺,優勢很明顯,流量充沛,靠着地推業務爲千億市值打下了根基,但是爲什麼在美團還算成功的情況下,阿里系仍舊能夠強勢入局,這個市場究竟還有什麼機會?

虎嗅在採訪業內人士時,得到的比較一致的答案是,這個市場的數字化賦能剛剛開始,美團執迷於平臺和流量思維,這讓阿里系看到了機會。

數字化賦能的背後是產業鏈路的升維,而非單純的停留在流量。

我們來看自營業務,多是苦活、累活,京東當年爲了提升物流速度,自建倉儲,一度虧損百億,導致多年未能實現盈利。

自營業務沒有基因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做持久戰的耐心。

以生鮮電商爲例,和電商品類相比,生鮮電商環節複雜,對運輸、儲存的要求更高,對溫度也更加敏感,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對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要求極其的高。

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需要流量,但是本質上非流量型運營模式,單純的流量平臺很難玩的,很顯然美團並沒有太多經驗。

與其說是平臺公司,

不如說更像是財務公司?

團購模式上市之初,確實爲餐飲等線下實體產業、爲廣大用戶帶來了新的增量價值。

實體行業有了新的流量來源,對提高效益增加了可能性,甚至一度顛覆了餐飲地段決定論;對於用戶,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到高品質服務。

可是美團走的太遠,或許忘記了初心。

如今,對平臺商家而言,像是被扼住了咽喉,留在美團是佣金過高,離開美團,消費者已經養成了線上消費下單的購物習慣,貿然離去會影響收益,另外或許還要時不時的要面臨着二選一。

從整個互聯網生態來講,美團現在做的業務,對互聯網圈增量價值不大,盈利大於創新。

美團從團購發家開始,到外賣、酒旅、生鮮、出行、充電寶等,開拓新業務的核心邏輯是看別人有沒有跑通,再直白點,就是看別人有沒有實現盈利。

如何向消費者商家(上游)多賺一分錢,纔是美團最想要的。

美團作爲流量平臺,讓流量灌溉每一個本地生活的垂直領域,邏輯沒錯,但是對於整個行業生態的運行,卻沒有任何增量價值。

比如共享充電寶賽道,服務體系完善,競爭充分,網點分佈均勻,用戶體驗上也沒啥大的痛點,美團空降攪局,短期內用戶享受補貼紅力,但是對行業正向創新意義不大。

還有如四輪出行,前期爲了搶佔市場補貼,可是對於交通出行秩序卻造成了一些影響,被約談也是情理之中。

如今的美團,越來越強大,但是做的業務卻越來越沒有增量價值,玩的或許是零和遊戲。與其說是平臺型創新公司,不如說是財務公司更爲合適一些。

作者:周興斌,系資深媒體人、知名科技自媒體。2017年度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電商新零售、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數碼家電等相關互聯網產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