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華夏曆史幼時登基做皇帝的不少,因年幼而太后垂簾聽政的更是不少。例如秦王宣太后羋月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還有漢代的呂雉太后,慈禧太后等等。但是從幕後走到幕前並以女子身份謀得皇位的只有武太后武則天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武后可以在一個穩定的朝代奪得皇位可見其政治手腕之高。要說到武后她的人生經歷幾乎可以說是一段傳奇了。她是唐代開國國公武士彠的次女,在一十四歲時被選召入宮被封爲才人,同時也開始了他的政治之路。唐太宗死後,武后同其他無子女的妃子一同如感業寺出家爲尼。在新帝登基後,宣召武氏進宮。次年封爲昭儀,五年後擊敗王皇后,登上皇后之位,母儀天下。再後五年也就是660年由於皇帝李治風疾發作,武氏開始住持朝政,是爲二聖臨朝。在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於公元705年去世。

武則天死後歸還天下國祚與李氏,由李氏李顯繼位。同時值得一說的是武則天的傳位詔書是以皇后的身份寫的。但是爲何武則天不將皇位傳個武家呢?那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爲何武則天要將皇位傳給李家卻不是武家。

一、雖然武則天在位期間扶武家,壓李家。使得武則天在位期間,武姓王有不少但是卻沒有一個可以拿出手的人才,而整個武家的人只會仗着武則天的權勢爲了追逐功名利祿而勾心鬥角。而在皇位需要什麼?(一)是格局,格局要大。皇帝要有一個大的方向然後再交給手下的人去做。(二)要有馭人之道,作爲帝王手下的羣臣不管有幾個派系,都要可以左右逢源,平衡各方勢力。可以說武家就是武則天扶持起來抗衡李家的。可惜後被不爭氣,只顧眼前利益,追逐名利。若是這樣就將皇位傳給武家,那天下就會大亂。

二、就是大臣不支持。武則天不是沒有想過把皇位傳給武家的人,而這歷史在《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都有提及。武則天曾想立侄子武三思爲皇太子,將此事問於丞相狄仁傑。但狄仁傑總是以‘母子關係’勸說。狄仁傑認爲,李治將兩個兒子都託給了武則天,她確想把皇位交給外族。

更何況姑侄關係比不上母子關係。人那總逃不出名利二字。我認爲然武則天改主意的是狄仁傑的這段話。狄仁傑認爲:自古以來,從沒有侄子是天子而姑姑可以進入太廟的。而陛下想立太子是想要去世後進入太廟的。爲什麼說我認爲是這段話呢?有過了解的都知道,武則天對付王皇后時曾將自己幾個月的女兒掐死,而陷害王皇后。所以他對權對名的慾望多餘親情。

三、在就是天下人的看法,天下百姓眼中你武則天就是李家的媳婦,只是現在當家的不在了,你也是這個家的家長,你要當這個家沒有問題。哪個女兒不向着父母家啊,你武則天可以給家人封官職,封地這都沒問題,大不了以後新皇登基在撤了。但是你這個媳婦要將整個家業都給到你孃家,這可就不答應在了。就像現在的家庭,如果你媳婦兒將你的家業都過道她孃家,我估計你早就離了。所以武則天要將皇位傳於武家,我估計整個國家都會掀起戰爭。作爲戰爭的中心——武家,會瞬間灰飛煙滅的。

綜合上面的三點武則天總是要把皇位傳給李家,無論是她要進太廟,還是要保證武家有後,都必須將皇位傳給李氏家族。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新皇登基,即使要消滅武家也不可能立刻動手。因爲羣臣是不會同意帝王濫殺的,所以新皇可以針對武家但絕不會不顧大臣的意見滅了武家的。這樣話武家只會衰落,不會血脈斷絕的。

在就是說下,武氏的傳位昭書是以皇后的名義寫,死後也是有皇后的禮儀與李治合葬的。這就意味着武則天象徵着他向封建思想妥協了,同時也是向天下說:你們看我是爲李家守江山的不是貪圖權利,只是當時他們處理政事手段不行,現在他們成熟了。皇位可以傳給李家子孫了。同時爲了讓後世記住她的功績,在死後陵墓前樹立了一塊無字碑,意思就是我的功過由你們評價。

不過最後她還是沒有將皇位坐到去世,最後由宰相張柬之的數名大臣,發動政變擊殺二張,逼其禪位於李顯。於退位後一年去世,按照其遺願封爲“則天大聖太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