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究竟該不該打?三個月的時間,中國軍隊最精銳的部隊幾乎在這裏全部被打殘。三個月裏被殲滅三十餘萬人,而且是最精銳的部隊,包括所有的德械師。很多污衊朝鮮戰爭中志願軍搞人海戰術才取得勝利的,要知道,朝鮮戰爭打了三年,志願軍總共才死了三十六萬人,這裏可倒好,三個月就全賠進去了。

要知道軍隊的訓練補充是需要很長時間訓練的,不是有人拿上武器即可。那麼你精銳丟失這麼快無論如何也是補充不上的。所以後面,國民政府想要執行以空間換取時間,搞持久戰戰略時就非常的被動,全軍被日軍追得完全沒有喘息的時間,最後只有靠着炸黃河堤壩,才穩住了戰線。

態勢搞到如此被動,很明顯不能只怪日軍的武器好。整個淞滬大戰,國軍損失最大的時間段在後期,這時只要按預定計劃有序撤退,就可以避免重大傷亡,這樣既完成了掩護工業撤退到後方,吸引日軍改變進攻方向,同時也可以避免重大傷亡。

但是爲什麼沒有?撤退時軍令沒有定數,朝令夕改,搞得軍隊無所適從,最後人心惶惶變成潰散造成巨大傷亡。主要原因還是蔣介石總是堅信美英會介入,他憑什麼有這種信心?美英爲何又最終只是旁觀?

這時是1937年8月,這時,歐洲的德國已經發展得非常強大,經濟上科技上武器裝備上已經完全可以動手了,可他們沒有。1939年9月,德國纔開始閃擊波蘭,爲什麼?而對美英而言完全沒有其他方向的掣肘,他們爲什麼沒有介入上海這邊?所有這些還要從更深層分析美國戰略才能看出根本原因。

當時蘇聯的快速崛起,加上蘇聯是要打到資本家,拿走資本家財產的政治屬性,使得整個西方世界把蘇聯視爲最大的洪水猛獸,必欲滅之而後快。美英的戰略是在歐洲以大量的資本扶持德國,並特別看重了戰爭狂人希特勒,想到達成蘇德兩家的火併,就是我們常說的禍水東引,這個他們是達成了。

但是,其實當時世界遠沒有這麼瘋狂,德國那麼多優秀的戰略家,當然知道蘇聯的強大,貿然動手,完蛋的肯定是自己。所以必須給德國創造可以動手的戰略背景,所以,在東方扶持一個可以扮演夾擊蘇聯的勢力,成爲美英的優先戰略考量。其實他們最初看重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蔣也心知肚明意義配合,所以纔有那個張學良對日本不敢怎樣,卻有膽子跟蘇聯動手的怪事。這個其實是向美英交投名狀,表忠心,你看,我確實是可以完成這個角色的。

當然,要是美英真的像扶持德國一樣扶持國民政府,那中國肯定也會因此崛起,這就是蔣介石的算盤,但是這個算盤太一廂情願了。中國體量太大了,中國強大後,估計會是個比蘇聯更難對付的對手,而且中國的戰略家穩重而且目光深遠,難以控制。所以日本這個充滿了戰略短見的戰爭狂人的小國,就開始進入美英戰略家的目光。

讓日本拿下中國相當之一部,然後以德日可以夾擊蘇聯這樣一個戰略背景,誘使德國下決心進攻蘇聯,變成爲了最後的戰略考量,同時因爲日本畢竟是小國,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國家,短期內日本根本無法消化侵佔的領土,最後又可以藉着中國的手撲滅日本,而中國,經過這樣規模的戰火後,基本上也喪失了所有的發展時間,最後也只能落入美英的手中。這可真是完整的鎖鏈式的絕妙構想,而且美英還把這個構想完成了。可怕吧。

而蔣介石呢,自從1927年4.12政變後,一直是以美英爲總後臺,爲什麼他反共如此瘋狂,主要也是演給美英看,所以他也一廂情願的認爲美英一定會出手干預,他沒有想到事情有變,他在中國政壇上表現出的老辣殘忍,使得美英戰略家深感忌諱,在不動聲色間調整了方向,把他賣了。

所以,淞滬會戰失敗後,整個西方世界都是在看笑話,一絲毫援助也沒有,所以,所謂的西方搞綏靖主義是表象,玩戰略連環計纔是真章。

蘇聯呢?對美英的奸計當然知道,所以淞滬戰敗後,唯一大力支援中國的就是蘇聯,一億五千萬美元的經援,幾十個蘇械師的裝備的快速到位,這才使蔣介石穩住了陣線不迅速垮臺。

日本呢?對美英的用意也心知肚明,所以纔會有那個什麼38年的張鼓峯戰役,39年的諾門坎戰役,你說38年時,日軍打武漢就已經耗盡了機動兵力,有力量拿到前線儘快解決中國不好,他和蘇聯打起來幹什麼?兩線作戰的危害他們不知道?其實這就是日本向美英表示,我可以完成爲你們擋住蘇聯,夾擊蘇聯的戰略,你們要支持我。

看清了以上,就知道淞滬會戰被美英拋棄的根本原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