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每一位对开启民智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要说曾经战乱时期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很多都没有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肉搏,然而,笔杆子中不断锤炼的强大力量对于每一个时代人们的觉醒更是极具意义的。

说起这样的文人,我们自然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存在,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领域当然不再是主流,然而,仔细去品读再去结合当时的社会状态细细感受,我们才会发现鲁迅笔下这些文字的力量,它们震撼人心更像是一发发打向陈旧恶势力的子弹。在民族最危急存亡的时刻发出声音,无论这种声音有多么渺小都是无穷的希望,更何况鲁迅当年靠着笔杆子发出的声音又是那样的振聋发聩。

毫无疑问,鲁迅先生的影响力在中国近代史是空前绝后的,而他生前虽有着宽广的人脉却不曾沉浸在名利之中,要说这位文坛巨人到底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在他的葬礼上才算是给了众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1、临终遗言虽刻板依旧傲骨嶙峋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形态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碰撞,对于桀骜不驯的鲁迅先生来讲,他也的确抨击过很多人,当然,当时反对他的声音也是层出不穷的,可因此结下私人恩怨的情况在鲁迅先生这里却从未存在过,相反,他因此还有了很多“不骂不成交”的倾慕者。

或许,鲁迅先生在生前弥留之际就已经预感到自己身后事一定会引来众多至交好友,然而,他对于妻子许广平的交代依旧是那样的平淡且刻板:“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2、赶快收殓,埋掉,拉倒。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4、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没有人会相信这些遗言是鲁迅先生害怕死后招来骂名而刻意交代,相反,鲁迅先生本人也一定料到了死后众人会纷纷前来吊唁,而他愿意用最平淡的方式与众人告别,而他也更清楚众人会用最浩荡的葬礼来向他表达内心深深的不舍。

2、当年轰动国际的鲁迅葬礼

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问过医生“我的病怎么样了”之后,鲁迅先生安然离世,享年56岁。如若鲁迅先生只是普通人,他的葬礼一定会按照他生前交代夫人许广平那样平淡收场,然而,在获悉先生离世的第一时间,宋庆龄便赶到了先生的家中并立即成立了治丧委员会。

而在鲁迅先生离世当天,上海《大晚报》更是刊登了《鲁迅先生讣告》,而光是治丧委员会成员就有15位: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曹靖华、胡风、萧叁、茅盾、史沫特莱、胡愈之、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马相伯、毛泽东。

先生离世当天,遗体便被安置在了万国殡仪馆,而当时上海民众纷纷自发为其送行,除此之外,海内外的知名人士更是纷纷前来吊唁,在这其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性团体最后到底来了多少人吊唁先生都已经达到无法统计的地步,就连当时的苏维埃中央政府都因此发来电报表示对于鲁迅先生离世的哀悼。

3、十六位抬棺人映射下的鲁迅光辉

10月22日下午1时,鲁迅先生的葬礼来到了出殡环节,众人纷纷陪伴着鲁迅先生从万国殡仪馆出发到万国公墓,要知道,中国人向来对于葬礼都是极其重视的,尤其在出殡时的抬棺环节更是尤为的重要,对于抬棺人的选择也是丝毫不得马虎的。

不妨来看看当时给鲁迅先生抬棺的16位名人,每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超凡的影响力,而他们为鲁迅先生抬棺,绝非想要在这其中沽名钓誉,而是出自内心对于鲁迅先生深深的崇敬。鲁迅先生生前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单凭这16位抬棺人,我们身为后人也真的可见一斑了。

这16位抬棺人是:巴金、胡风、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郎西、陈白尘、肖乾、聂绀驽、欧阳山、周文、曹白、肖军。

小结:任何一位名人都会离我们远去,无论他们的存在曾经给予了我们多么强大的力量,可就是这股强大的力量才成为了推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国如若没有民国时期的动荡与人们激烈的时代羁绊下成长起来的智慧做铺垫,绝不可能快速达到如今的社会高度,要说人的意识也是一个战场,那么,鲁迅先生就注定是带领千军万马突出重围的将军,由他代表的文坛时代给予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注定是颠覆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