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心

图/网络

01希望孩子听自己的,是父母惯有的错误思维

昨天和弟媳聊天。

弟媳说,侄女(7岁)现在很有自己的想法,前几天带她去买鞋子,弟媳觉得绿色的鞋子好看,侄女就觉得粉红更好看,不管妈妈好说歹说,小丫头坚持要买粉红的。

当然,最后还是买了粉红。

弟媳没有因为自己觉得绿色更好看,非要孩子听自己的这种做法,我深表赞同。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人成年以后之所以缺乏主见,或有选择困难症,皆因小时候被父母过度干预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权,后来才慢慢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想起儿子小时候,我也经常犯这个错误。

孩子小时候,有段时间非常喜欢红色的东西,每次买东西总爱挑红色,而我恰恰最不喜欢红色,每次孩子拿起一个红色的东西时,我总会在旁边问他:“你确定要红色吗”?

即便孩子肯定告诉我,他喜欢红色。我还是会继续说:我觉得蓝色更好看点,你要不要挑蓝色的?

刚开始孩子还会坚持要红色,可在看到我表现出不太赞同的表情后(孩子可能担忧我不买,或怕妈妈不高兴),他慢慢就不再坚持自己的选择了。

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习惯了什么东西都替孩子拿主意,我总认为给孩子选择的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孩子也从未表现出不喜欢或抗拒,这使我更加坚信,我的选择没有错。

希望孩子听自己的,是父母在家庭教育里惯有的错误思维。

很多父母常用“我吃过的盐多过你吃过的米”来否定孩子的意见,目的只是要孩子顺从,做个听话的孩子。

作家纪伯伦有一段关于孩子的名言: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02把教训当做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容易踩的坑

孩子进入小学后,我发现他自理能力很弱,尽管他看起来很乖,什么都听妈妈的,却事无巨细地依赖着我。

书包不会收拾,房间永远乱糟糟,每天上学不知道怎么穿搭,吃饭永远坐等妈妈把饭装好,喝口水也惯性喊妈,作业也要妈妈陪着做。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一切都有妈妈,妈妈会帮我把一切都搞定的。

六年来养育路上的“亲力亲为”,竟不知不觉把孩子养成依赖性人格,我痛定思痛,下决心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开始不再像过去那样细致照顾他,并一步步教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一开始孩子有点抵触,觉得妈妈要求那么多,每天要我干这个干那个的(人类都有惰性因子,孩童亦是如此)。

我就常常鼓励他说,你是男子汉,要像爸爸一样有责任感,你看爸爸的事都是自己做好的,还能照顾妈妈和你,你也能像爸爸这么厉害,对不对?

孩子受到鼓舞,内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时候再引导他把事情一件件做好,他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很多。

生活中,很多家长动不动就把教训当教育,孩子稍有反抗就开启打骂式教育,结果,越骂孩子越叛逆,家长常常被气得心力交瘁。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孩子,鼓励式引导 + 以身作则,永远都比打压式教育更有效。

可能有家长会说,鼓励也没用啊,孩子一开始是答应得好好的,坚持不到二天就半途而废了。

当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或不能坚持的时候,父母别急于下评判,要先帮孩子找出无法坚持的症结所在,再想方设法陪孩子坚持下去。

记得孩子二年级那会,我想他增加课外阅读量,要求他每晚睡前阅读半小时,一开始孩子总是静不下心来,睡前阅读一直断断续续,效果不尽如意。

后来我和孩子爸轮流陪孩子阅读,坚持每天晚上至少有一人陪他看书,或三个人一起看书,坚持了大概二三个月,孩子才习惯了自主阅读。

不要因为孩子一次半次的不坚持就认定他是不行的,糟糕的,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孩子就更找不到坚持的理由了。

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少一份严责;多一份换位思考,少一份理所当然,那亲子关系自然就能更融洽。

03爱子心切,也要做到“爱有分寸”,严与宽恰到好处

去年的某一天,我带孩子外出就餐,点菜时我问孩子想吃什么。

孩子心不在焉回了我一句随便,我翻翻餐牌说了几道菜继续问他,他不是说可以,就是说无所谓。

吃完饭后,我问他要去公园玩还是去看电影,他的回答是:都可以。

进电影院前,我问他想不想吃爆米花,他又惯性说了句:无所谓。

我纳闷孩子的反应,忍不住问了句:你怎么什么都无所谓?

孩子愣了一下,说了一句让我特别惊讶的话,孩子说:妈妈,不是一直都是你决定就好吗?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反思自己,这才发现一直以来我什么都替孩子拿主意,孩子已在逐渐丧失自我主见。

生活中,很多父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走错路,在孩子成长路上总是惯于要为孩子的事做主。殊不知,孩子的人生路,每一步其实都需要他自己去实践,即便犯错,即便摔倒,那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

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去试错,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孩子的康庄大道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

因为即我,所以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的人。

04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他才能自由飞翔

自从发现孩子缺乏主见后,我开始有意识把各种“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生活中,不管买什么东西,要去哪里,做什么事情,我开始一一让孩子自己选择。

一开始,孩子还是不断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这样做吗(例如,妈妈,我可以先玩一会,再做作业吗)?

我的回答由从前的“我觉得……”,变成了“你决定就好,你喜欢就好,或你自己安排”。

当孩子不断听到我说这三句话后,我发现孩子越来越少来问我意见了,现在他对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划,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能坚持自己想要的。

上星期我要给他买一套新床单,一开始我帮他挑了一款动物图案和一款海底图案,当我询问他意见时,他很自然对我说,二款都不好,他喜欢的是星空图案的哪一款。

我很开心孩子终于一步步重获自己的主见,我也很开心他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

现如今,他已不再什么事都需要假手于我,每天放学作业独立完成,房间自己收拾,生活中该做的事情一样也没落下,就连出门旅游,行李都是他自己收拾的,有时还会提醒我别漏东西。

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他才能自由飞翔。

要做到如此,父母就必须谨记:亲和而不武断,自由而不放纵。

05每个“太懂事”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里根曾经说过: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低下,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懂事、乖巧”,也常常用这两个词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但,孩子“太懂事,太听话”就真的好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难获得快乐,也更难获得公平。

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配得感低下”的性格特点,他们惯于迎合别人,也不敢追求公平,甚至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总是疲于奔波在取悦他人的路上。

都说,每个“太懂事”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很乖,很听话,是父母长辈眼里的好孩子,却唯独不是自己生命中的“好伙伴”。

愿为人父母者都能懂得:太懂事的孩子,都被爱的不够。因为足够被爱的孩子,是不需要一直都“太懂事”的。

作者:随心,心理咨询师,法学/心理学专业,喜欢把生活过得浪浪漫漫的女子,爱好写作,会做美食,喜欢聊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