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隨心

圖/網絡

01希望孩子聽自己的,是父母慣有的錯誤思維

昨天和弟媳聊天。

弟媳說,侄女(7歲)現在很有自己的想法,前幾天帶她去買鞋子,弟媳覺得綠色的鞋子好看,侄女就覺得粉紅更好看,不管媽媽好說歹說,小丫頭堅持要買粉紅的。

當然,最後還是買了粉紅。

弟媳沒有因爲自己覺得綠色更好看,非要孩子聽自己的這種做法,我深表贊同。

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人成年以後之所以缺乏主見,或有選擇困難症,皆因小時候被父母過度干預自己的喜好和選擇權,後來才慢慢喪失自主選擇的能力。

我想起兒子小時候,我也經常犯這個錯誤。

孩子小時候,有段時間非常喜歡紅色的東西,每次買東西總愛挑紅色,而我恰恰最不喜歡紅色,每次孩子拿起一個紅色的東西時,我總會在旁邊問他:“你確定要紅色嗎”?

即便孩子肯定告訴我,他喜歡紅色。我還是會繼續說:我覺得藍色更好看點,你要不要挑藍色的?

剛開始孩子還會堅持要紅色,可在看到我表現出不太贊同的表情後(孩子可能擔憂我不買,或怕媽媽不高興),他慢慢就不再堅持自己的選擇了。

之後的好長一段時間裏,我習慣了什麼東西都替孩子拿主意,我總認爲給孩子選擇的就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也從未表現出不喜歡或抗拒,這使我更加堅信,我的選擇沒有錯。

希望孩子聽自己的,是父母在家庭教育裏慣有的錯誤思維。

很多父母常用“我喫過的鹽多過你喫過的米”來否定孩子的意見,目的只是要孩子順從,做個聽話的孩子。

作家紀伯倫有一段關於孩子的名言: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02把教訓當做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容易踩的坑

孩子進入小學後,我發現他自理能力很弱,儘管他看起來很乖,什麼都聽媽媽的,卻事無鉅細地依賴着我。

書包不會收拾,房間永遠亂糟糟,每天上學不知道怎麼穿搭,喫飯永遠坐等媽媽把飯裝好,喝口水也慣性喊媽,作業也要媽媽陪着做。

在孩子的潛意識裏,一切都有媽媽,媽媽會幫我把一切都搞定的。

六年來養育路上的“親力親爲”,竟不知不覺把孩子養成依賴性人格,我痛定思痛,下決心培養他的獨立能力,開始不再像過去那樣細緻照顧他,並一步步教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

一開始孩子有點牴觸,覺得媽媽要求那麼多,每天要我幹這個幹那個的(人類都有惰性因子,孩童亦是如此)。

我就常常鼓勵他說,你是男子漢,要像爸爸一樣有責任感,你看爸爸的事都是自己做好的,還能照顧媽媽和你,你也能像爸爸這麼厲害,對不對?

孩子受到鼓舞,內心的責任感油然而生,這時候再引導他把事情一件件做好,他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很多。

生活中,很多家長動不動就把教訓當教育,孩子稍有反抗就開啓打罵式教育,結果,越罵孩子越叛逆,家長常常被氣得心力交瘁。

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教育孩子,鼓勵式引導 + 以身作則,永遠都比打壓式教育更有效。

可能有家長會說,鼓勵也沒用啊,孩子一開始是答應得好好的,堅持不到二天就半途而廢了。

當孩子沒有把事情做好或不能堅持的時候,父母別急於下評判,要先幫孩子找出無法堅持的癥結所在,再想方設法陪孩子堅持下去。

記得孩子二年級那會,我想他增加課外閱讀量,要求他每晚睡前閱讀半小時,一開始孩子總是靜不下心來,睡前閱讀一直斷斷續續,效果不盡如意。

後來我和孩子爸輪流陪孩子閱讀,堅持每天晚上至少有一人陪他看書,或三個人一起看書,堅持了大概二三個月,孩子才習慣了自主閱讀。

不要因爲孩子一次半次的不堅持就認定他是不行的,糟糕的,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他,孩子就更找不到堅持的理由了。

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少一份嚴責;多一份換位思考,少一份理所當然,那親子關係自然就能更融洽。

03愛子心切,也要做到“愛有分寸”,嚴與寬恰到好處

去年的某一天,我帶孩子外出就餐,點菜時我問孩子想喫什麼。

孩子心不在焉回了我一句隨便,我翻翻餐牌說了幾道菜繼續問他,他不是說可以,就是說無所謂。

喫完飯後,我問他要去公園玩還是去看電影,他的回答是:都可以。

進電影院前,我問他想不想喫爆米花,他又慣性說了句:無所謂。

我納悶孩子的反應,忍不住問了句:你怎麼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愣了一下,說了一句讓我特別驚訝的話,孩子說:媽媽,不是一直都是你決定就好嗎?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反思自己,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我什麼都替孩子拿主意,孩子已在逐漸喪失自我主見。

生活中,很多父母怕孩子喫虧,怕孩子走錯路,在孩子成長路上總是慣於要爲孩子的事做主。殊不知,孩子的人生路,每一步其實都需要他自己去實踐,即便犯錯,即便摔倒,那也是成長的一個過程。

只有不斷探索,勇於去試錯,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於孩子的康莊大道來。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

因爲即我,所以應該儘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爲非我,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爲他們自己所有,成爲一個獨立的的人。

04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空間,他才能自由飛翔

自從發現孩子缺乏主見後,我開始有意識把各種“選擇權”交還給孩子。

生活中,不管買什麼東西,要去哪裏,做什麼事情,我開始一一讓孩子自己選擇。

一開始,孩子還是不斷問我:媽媽,我可不可以這樣做嗎(例如,媽媽,我可以先玩一會,再做作業嗎)?

我的回答由從前的“我覺得……”,變成了“你決定就好,你喜歡就好,或你自己安排”。

當孩子不斷聽到我說這三句話後,我發現孩子越來越少來問我意見了,現在他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能堅持自己想要的。

上星期我要給他買一套新牀單,一開始我幫他挑了一款動物圖案和一款海底圖案,當我詢問他意見時,他很自然對我說,二款都不好,他喜歡的是星空圖案的哪一款。

我很開心孩子終於一步步重獲自己的主見,我也很開心他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了。

現如今,他已不再什麼事都需要假手於我,每天放學作業獨立完成,房間自己收拾,生活中該做的事情一樣也沒落下,就連出門旅遊,行李都是他自己收拾的,有時還會提醒我別漏東西。

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空間,他才能自由飛翔。

要做到如此,父母就必須謹記:親和而不武斷,自由而不放縱。

05每個“太懂事”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里根曾經說過: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低下,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懂事、乖巧”,也常常用這兩個詞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但,孩子“太懂事,太聽話”就真的好嗎?

心理學研究發現: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難獲得快樂,也更難獲得公平。

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容易出現“配得感低下”的性格特點,他們慣於迎合別人,也不敢追求公平,甚至爲了獲得他人認可,總是疲於奔波在取悅他人的路上。

都說,每個“太懂事”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們很乖,很聽話,是父母長輩眼裏的好孩子,卻唯獨不是自己生命中的“好夥伴”。

願爲人父母者都能懂得:太懂事的孩子,都被愛的不夠。因爲足夠被愛的孩子,是不需要一直都“太懂事”的。

作者:隨心,心理諮詢師,法學/心理學專業,喜歡把生活過得浪浪漫漫的女子,愛好寫作,會做美食,喜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