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宋之問去世,杜甫出生。也許,杜甫就是宋之問再世?要不,他怎麼那麼喜歡宋之問?

宋之問是初唐著名詩人,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更與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至交。說明宋、杜至交的證據至少有三點,一是二人多有詩歌相酬唱,二是宋之問在杜審言病重彌留之際去看望他,更重要的是杜審言去世後,宋之問爲之寫下了情辭哀婉的《祭杜學士審言文》。宋之問是爺爺的好朋友,恐怕這也是杜甫喜愛宋之問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除此之外,是宋之問的詩好。雖然杜甫稱讚杜審言“吾祖詩冠古”,然平心而論,宋之問的詩還是要優於杜審言很多。當然,還有一條,那就是杜甫對宋之問人生悲劇的同情。宋之問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被冤殺的詩人。他才華卓犖,特別受愛才亦愛詩的女皇武則天的器重。然而,武則天死後沒幾年,政權就轉到了她的小兒子唐睿宗李旦一脈。而李旦,包括他的兒子李隆基,其實是對武則天有意見的。原因就是武則天雖然毅然廢掉唐中宗李顯,讓李旦當上了皇帝,但一直沒有讓李旦親政,而且最後又把李顯召回,重新使李顯和李旦換了位置。有句成語叫愛屋及烏,反過來就是恨屋及烏。於是,那些在武則天,包括唐中宗時代紅得發紫的人,就成了李旦和李隆基治罪的對象。按照《新唐書·宋之問傳》的說法,“睿宗立,以(之問)獪險盈惡詔流欽州 。”先天元年(712年),宋之問被李隆基賜死。從古至今,罪名很多,比如殺人盜竊等。然以“獪險盈惡”定罪,就叫不講理了。

杜甫同情宋之問的表現至少有三點。

第一,杜甫以宋之問莊園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莊園。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漫遊齊魯之後回到洛陽,在偃師西北的首陽山下修建了新宅,號陸渾莊。而陸渾莊正是宋之問莊園的名字。其實杜甫的新宅就是幾孔窯洞,離南面宋之問的老宅還是有相當遠的一段距離的。宋之問的莊園以“陸渾”命名,很可能是莊園就在陸渾的地域內,杜甫的莊園竟然也叫陸渾莊,不會也在陸渾的地界吧?年代久遠,已經很難考證,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有所寄託。這寄託是啥?套用他人的一句名言,就叫“你懂得”。

第二,杜甫親自到宋之問的陸渾莊睹物懷人。就在杜甫修建陸渾莊的當年,他專程往宋之問的陸渾莊憑弔。跡陳人亡,杜甫寫下了《過宋員外之問舊莊》:

宋公舊池館,零落首陽阿。

枉道祗從入,吟詩許更過。

淹留問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識將軍樹,悲風日暮多。

因宋之問曾做過考功員外郎,故用“員外”代指宋之問。這首詩,前兩聯是寫杜甫抄小路入莊,面對宋家衰敗的池苑館舍,吟詩探訪,踱來踅去,頗有留連不盡之意。後兩聯則抒發感慨。駐足在破敗荒涼的宋之問故居前,向幾位老者訪其生平事蹟和後人去向,不由地悲從中來,悵惘地對着空曠的山河,慨嘆“人亡物衰”的無奈。杜甫一生單獨造訪一位見都沒見過的前人故宅,恐怕不是太多。

第三,以宋之問的擁踅者自居。唐代宗大曆四年(769年),杜甫遊潭州(今湖南長沙)嶽麓山道林二寺,觀宋之問題壁詩,亦題詩一首曰《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的最後一句是:“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意思是,宋之問當年流放的時候,曾於此作題壁詩,但沒有把這裏的風景全部寫完,有意給我留下了一部分。這句話語淡而情深,頗耐琢磨。你會發現,杜甫對宋之問那可真叫崇拜。應該說,同樣的風景,遇到了不一樣的人,就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韻味,誰也不可能把一個地方的風景大包大攬,一筆寫盡。但在杜甫看來,宋之問就能,之所以沒有寫完,那是因爲他知道我杜甫要來,才留了一部分與我。好像他真是宋之問的後人似的,咋覺得有點“作”。可是,這才叫真感情。

至於杜甫在寫詩的過程中刻意模仿宋之問,向宋之問借句的例子,其實是很多的。限於篇幅的原因,就不一一例舉了。總之一句話,杜甫是真心喜歡宋之問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