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彎灣

插圖|Hasan Mousavii

我前幾天刷短視頻,刷到一段羅振宇的演講片段,內容是這樣的:

“不要爲任何集體做貢獻,你到這家公司來,你爲你自己,你別爲老闆,你權當這家公司是一王八蛋,三年後你就走,想明白三年後你要在這公司成長成什麼樣,你所有的算計就是你掙錢、你厲害、你學到東西、你在市場上增值。不要爲公司做任何貢獻,你的貢獻是因爲你自己要成長,順帶替公司做的。”

我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是很震撼的,但也有些不適感。

道理我是很認同,但又覺得把自私說得這麼明目張膽,似乎又不太符合我之前所接受的觀念——你非得要說,那就悄悄說嘛~

從小,我就被教育不要只顧自己,要無私,要奉獻,要爲別人考慮——經過這一番潛移默化的教育,我即便沒有變成活雷鋒,但我也不覺得自己是個自私的人。

不過,我要說自己不是個自私的人吧,好像很多時候我做事情確實是在爲自己考慮,跟無私也沾不上邊。非得要仔細剖析呢,我應該是沒有純粹地爲別人做過啥貢獻。

當然了,我覺得問題不在於我是不是自私,而是在很多時候,做一件事,到底是爲了誰,我也不清楚,或者更準確地講,我壓根兒就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比如,讀書的時候,老師一生氣就會說,“你們愛學不學,不學拉倒,反正又不是幫我學”,我們確實是沒有幫老師學,這個自己是知道的,但不爲老師,爲了誰學呢?爲父母?父母又總說“你讀書不是爲我,是爲了自己”。

那……讀書真的是爲了我自己嗎?

理是這個理,我好想也知道,可是我讀書尤其是讀大學的時候,每天也在渾水摸魚、日混打迷。

如果我知道是爲了自己,爲了以後能有更開闊的眼界、能有更好的生活,那我應該會很喜歡讀書、廢寢忘食的讀書、時時刻刻都覺得要好好讀書。

可我也沒好好讀書啊。

所以,讀書到底是爲了誰,我不知道,我沒仔細想過。總之,別人在讀,那我也只好跟着讀。要是全天下的人都不讀書,那我可能也不會讀。就像最近很火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知道爲什麼要喝,反正別人在喝,那我也得跟着喝。

後來畢業了,上班了,我也不知道上班到底是爲了誰、爲了什麼,似乎就是早九晚五、按部就班,完成任務。上班摸魚,下班睡覺,拿點工資,混喫等死。

“到底是爲了誰”這個問題,在我的前半生,幾乎沒有認真思考過。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回顧過去,之前所有的日子,我都活在一種無意識中。

直到我開始做情感諮詢後,面對無數爲情所困的朋友,我才發現,去思考“爲了誰”這個問題才顯得多麼重要。

只要你活着,只要你幹事情,你就得把“我做這個事到底是爲了誰、爲了什麼”想清楚,要不然一堆你想不清楚的問題就會在門背後排隊等着你簽收。

比如,前幾天,有個網友向我諮詢情感問題,她要被離婚了,很痛苦。

她說,她跟她老公在一起十多年了,她老公最近特別想離婚,無論她怎麼道歉、勸說、哀求、恐嚇、道德綁架,她老公都不動如山,一心堅定要離婚。

“十多年的感情,他怎麼能說離就離?他怎麼能這麼自私?”

她向我傾訴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想,離婚算是自私嗎?一個人在婚姻裏很痛苦、不想過了、想要離婚,這算是自私嗎?

那麼,反過來說,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想離婚,不管對方是怎麼想的,不管對方是否痛苦,堅定不離,是不是也是一種自私呢?如果不是自私,那你是爲了什麼呢?

說來說去,無論是他老公堅持要離婚,還是她堅持不離婚,本質上大家都只是爲了自己而已。如果他老公不自私、不爲自己,老婆不想離,那就不離唄;如果她不自私、不爲自己,那老公想離婚就離唄,成人之美,放別人一條生路,就那麼難嗎?

難,真的很難。

一切關乎切身利益的事,人是根本聽不進去道理的。

就比如這個不想離婚的朋友,她的目的就是不離婚,她老公是否痛苦並不重要。當然,她會說她是因爲愛他老公纔不離婚的,你跟他講“愛不是佔有,如果你愛一個人那就該讓他快樂”這種道理,她是聽不進去的。

生活中,無論在任何場合,我們說爲了別人——爲了孩子也好,爲了感情也罷,說得再好聽,都是假的,本質都是爲了自己。

如果你一年能掙一千萬,無數的俊男圍在你身旁,你老公天天喝酒不回家,你還會爲了孩子不離婚嗎?你還會捨不得感情嗎?

你不會。

一個人不願離婚,無論他的理由是怎樣的,說到底,那肯定是因爲維持婚姻能帶給他好處。這種好處可能是物質上的,比如他掙不到錢,離婚後沒法過上物質充沛的生活;也有可能是精神上的,離婚讓他沒有面子、他畏懼將來的不確定性——無論怎樣,肯定都是爲了自己。

所以,承認做一切都是爲了自己,這不丟人,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因爲事實本來就如此。

反而,如果你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冠冕堂皇地說是爲了別人,那多少都有些虛僞。

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明確地想清楚,你做的事情,是爲了你自己,不是爲了別人。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別人做事情,也都是爲了他自己,無論他的話說得多麼好聽,你都得打心底裏知道,他是爲了他自己。他表面上看起來是爲了你,但你還是要知道,他是爲了自己——他肯定要從“爲你”的事情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纔會心甘情願。

這個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明白,幾乎像是廢話,但要真正去理解、體會,就不那麼容易了。

文章寫到這裏,才進入了主題——爲什麼結婚幾年後他就不愛你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思考一下:還沒在一起之前、在一起談戀愛但沒結婚的時候、剛結婚不久的時候,他爲什麼會表現得那麼愛你?

只要是正常的感情,大部分人尤其是男人,在沒談戀愛的時候,殷勤得很,他可以把你當祖宗一樣供着,可以無微不至地對你好,甚至可以好到——你拉屎在牀上,他不僅不嫌髒,還可以舔乾淨的地步。

爲啥?他爲啥要對你這麼好?

因爲他對你好,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你的身子、你的柔情、你的誇讚、你的在意這些東西。

談戀愛了,沒結婚,他也可能會對你很好,因爲對你好,他能得到他想要的——他想跟你結婚,完成他父母的期待,完成他想有個老婆的期待,畢竟女朋友不算真正地得到,老婆纔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是結婚、尤其是結婚幾年、十幾年以後,他就不再對你好了,爲啥?因爲對你好沒有意義。

什麼叫沒有意義呢?就是他沒法從對你好這件事中,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你的身子?他厭倦了;你的柔情?你沒有柔情了……

可悲的是,很多人在感受到對方對他不好的時候,就開始抱怨、威脅、提要求了,這貌似很正常,但其實是很可笑的。

這就相當於你是一個老闆,讓員工爲你做事,你不僅不發工資,還要對他提各種要求、還罵他、發脾氣等等,員工不想離職纔怪呢。

他對你不好了,你只顧着想自己的利益,感覺自己的利益受損了,就苛責對方、發脾氣使性子,但你有沒有想過,他對你好沒有回報啊。

說到這裏,我忽然覺得悲涼。

悲涼是因爲,“婚姻越來越幸福”是幾乎不存在的,因爲婚姻這個東西,早晚都會失去它內在的動力。

有人說婚姻是反人性的,也並非沒有道理。婚姻的反人性,還不是說它限制了人的自由,而是它會讓人失去付出的動力,因爲人們結婚最重要的兩個目的——性和安全感,這兩個東西很早就已經得到了。再繼續付出,就沒有新的回報了。

所以,婚姻就是個全世界的難題,從人性自私的角度說,它就是無解的,婚姻就是好不了的,婚姻不幸福纔是人生的常態。

婚姻之難,讓我想起我們國家剛建國的時候,搞的“大鍋飯”。

大鍋飯就跟婚姻很像。

大鍋飯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很理想化的——大家一起勞動,一起喫飯,多好,多浪漫,就像《禮記》裏描述的那樣,“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大家都爲了集體,不爲自己。看起來是真的很美好,但搞了一些年以後,才發現這玩意兒不行,人們的積極性越來越差,直到“包產到戶”被髮明出來,人們開始自己種自己家的土地、自己爲了自己,勞動的積極性一下就提起來了,生產就搞起來了。

人明確知道幹事情是爲了自己,而且能夠得到及時的回報,幹起來就很帶勁。

婚姻也這樣,婚姻的出發點也是大鍋飯,兩個人結婚了,從今以後,掙錢一起花,一起操持家,不分你我,患難與共,共享榮華。可這種理想還是違揹人性的自私的,人們還是很難在得不到回報的情況下持續付出。就比如,一個男的不喜歡逛街,但他老婆每個週末都要求他陪着逛着,他能堅持多久呢?不會堅持多久,因爲他無法從陪老婆逛街這件事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問“他爲什麼不愛我了”這種問題,你應該反過來問——他爲什麼要愛我呢?

曾經,“他爲什麼不愛我了”這個問題也困擾着我,比如我的前任不愛我,我就很苦惱。可是後來我反過來想——他爲什麼要愛我呢?他愛我的話,能從我這兒得到什麼呢?唉,也對哦,似乎什麼也得不到啊,所以,她不愛我太正常不過了。

我們總會走入一個誤區,覺得我跟你搞對象了、結婚了,兩個人一起喫大鍋飯了,然後你愛我就是應該的,當對方不愛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會問“爲什麼不愛我”這種問題。

老鐵,放下要求吧,要求是沒有用的。放下“應該”吧,沒什麼是應不應該的。就像喫大鍋飯的年代,村長要求大家勞動,是,大家迫於被責罵,確實也會勞動,但就是出工不出力啊,能怎麼辦呢?

歸根到底,還是要充分調動對方的積極性。要調動對方的積極性,那就該讓他在爲你付出的時候,得到及時的正面反饋——畢竟,人是自私的嘛,人做一切歸根到底都是爲了自己,無論他說不說,事實就是如此。

務實一點吧,把你想要經營的家庭或者感情看成一個公司,你就是老闆,對方是你的員工,如果你想要員工充滿幹勁,你靠準時打卡、遲到扣兩百塊錢這種伎倆是不會有什麼積極效果的,這一套已經完全過時了。

讓他在爲你付出的時候,得到正面的回饋、積極的結果,這是你想要一個人愛你、持續愛你的核心。

——完——

作者簡介:李彎灣,中老年人,人間過客,紅塵看客,身在北京五環外,心在九州與四海。爲弱小發聲,爲真理站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