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如意館自己的畫室裏,郎世寧一共畫了兩幅《聚瑞圖》作品,分別畫於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十五日和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十九日,一件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郎世寧是康熙五十四年來到中國進入清宮成爲宮廷畫師的,這幅作品應該都是郎世寧現存比較早的紀年作品。

《聚瑞圖》(臺北)

從畫面上看,兩幅《聚瑞圖》風格基本一致,圖繪瓶插瑞蓮和瑞谷。圖中畫有盤形瓶,圓柱形頸,闊肩,鼓腹,下爲圓形圈足。頸部和腹部各有凸起箍狀弦紋二匝,遍體施以淺灰藍色,紫檀木底座。瓶內插有全開半開的荷花,有結子蓮蓬,有幾株沉澱澱的穀穗,荷穗互相交錯,疏密有致。花卉和瓷瓶上都有光源反光的描繪,但是對比不是很突出,顯示出一種溫和安逸的西洋畫風。

該畫表面有如西洋的靜物寫生,其內容卻顯示了中國宮廷對於中國傳統祥瑞氣象的重視和期望。兩幅作品的視點設於三分之二幅水平位置,讓觀者得以看到瓷瓶口內側,又以白色顏料畫出高光,從而增強了瓷瓶的立體感。

《聚瑞圖》(上海)

可以看出,早期的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郎世寧用的是中國畫的顏料和技法,但卻強調了造型的視角及質感,尤其加入了西方繪畫中所強調的光影變化,將西畫明暗法與中國工筆重彩合二爲一,即一方面重視畫面的明暗變化,但淡化了陰影,一方面有中國畫的勾勒,但淡化了線條的勾掠作用。從畫面上看,更接近於西方靜物畫。而後一幅作品(上海博物館藏)則遵循中國傳統工筆重彩花卉技法,淡化了光的明暗變化,以顏色的深淺來體現層次感和空間感。瓷瓶與臺北故宮藏雍正仿汝釉青瓷弦紋瓶體制基本相近。

清廷畫師郎世寧

一幅《聚瑞圖》,不管是構思還是意蘊,寓意深遠,很好的表現了郎世寧的巧思和慧眼,可謂極具匠心。一聚荷花靜美高雅,二聚蓮蓬子孫滿堂,三聚蓮葉和諧團圓,四聚稻穗歲歲(穗穗)豐登,五聚花瓶平納百福。如此含義,對於剛剛登基的雍正和他的王朝,絕對是最高的讚美。就是這樣一幅普普通通的《聚瑞圖》,讓剛剛登基的雍正帝看到了一個王朝的崛起和強大。同樣,也就是這幅普普通通的《聚瑞圖》,使雍正帝龍顏大悅,對郎世寧頓生好感,從而也進一步鞏固了郎世寧作爲宮廷畫師的地位。

《聚瑞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聚瑞圖》:立軸,絹本設色,縱五尺四寸,橫二尺七寸。

題識:“聚瑞圖。皇上御極元年,符瑞疊呈,分歧合穎之谷實於原野,同心並蒂之蓮開于禁池。臣郎世寧拜觀之下,謹匯寫瓶花,以記祥應。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海西臣郎世寧恭畫。”鈴印二方:“臣世寧”“恭畫”。

此軸畫卷描繪一青瓷瓶中插有一莖兩穗的粟米及一蒂二苞的蓮花等祥瑞植物,畫面右上方仿宋體題識,畫中描繪的題識中所寫的“和穎之谷”與“並蒂之蓮”均被視爲是應驗統治者懿德的祥瑞之兆,是宋元以來象徵聖人治世的畫題,也是畫作取名“聚瑞”的緣由。

《祕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中也明確著錄了此件作品,存放於乾清宮,後來整體轉移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紀年雍正元年(1723),爲郎世寧最早紀年作品。

上海博物館藏《聚瑞圖》:立軸,絹本設色,縱109.3釐米,橫58.7釐米。

題識:畫家吳湖帆題簽紀年、郎世寧印章兩枚,沒有任何清宮印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