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迪士尼新版《花木蘭》登陸中國院線。作爲東方經典IP與現代電影工業結合的產物,這部觀衆期待已久的影片在上映前早就備受關注。然而,放映後卻令不少觀衆失望,豆瓣評分僅有4.9分,影片內容也存有爭議。新版《花木蘭》試圖還原中國故事與中國文化元素,但爲何在中國市場口碑不佳?是經典改編出現了問題還是觀衆預期過高?是東西文化的審美差異還是影片自身的不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花木蘭》劇照

經典題材的翻拍困境

一個已被大衆熟知的經典故事,要在翻拍中將故事表現得新穎、有趣,本身就有很大難度。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出自南北朝的樂府詩《木蘭辭》,其內容家喻戶曉,花木蘭也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女性形象。

1998年,迪士尼製作的動畫片《花木蘭》上映,影片以其緊湊的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考究的細節以及具有感染力的配樂,獲得超過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受到世界觀衆關注,花木蘭的故事從而走向世界。動畫中勇敢機智的花木蘭,彷彿一位帶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迪士尼公主”,受到全球影迷喜愛。

22年後,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問世。然而世異則事異,對於“花木蘭”這一題材,有了動畫版的珠玉在前,真人版電影處境其實有些尷尬。雖然新版《花木蘭》在演員陣容與製作技術上有更大優勢,然而作爲翻拍作品,其內容情節與人物形象,已被太多的觀衆熟知。因而,相比原作,該片的改編空間更小、難度更大,內容重複、缺乏新意便不能避免。同時,動畫片作爲一種電影類型,其呈現形式本來就更容易具備生動的表現力。動畫中,可以很容易地通過角色誇張的表情與動作,來表達人物內心感受。而真人電影對演員的表演力有着更高要求,想要恰到好處地進行人物刻畫,需要更深的功力。爲開創新面貌,新版《花木蘭》增添了新的人物“仙娘”,還爲花木蘭增加了“氣”的“超能力”設定,但劇情上並無太大新意,依然是替父從軍、揭開女性身份、衝鋒殺敵、最終拯救皇帝的舊故事。同時,影片風格嚴肅,刪減了配樂,平淡的表演、緩慢的節奏令觀感略顯沉悶。

自2010年《愛麗絲夢遊仙境》上映以來,十年間,迪士尼改編了十二部真人電影,但那些陪伴許多人成長的迪士尼動畫,在被改編成真人電影后,觀衆不買賬的情形時有發生。2019年,真人版《獅子王》曾被批評“照搬動畫”“毫無創意”。雖然有經典IP、豪華明星陣容與大製作的加持,這類“復刻品”,更多地被指爲“炒冷飯”,在口碑和票房上,都難有突破。

隨着時代變遷、電影技術進步,觀衆審美水平也在提高,對電影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因而,一部影片如果缺乏足夠的改變與創新,便難以真正打動觀衆。

西方視角下的東方故事

細品新版《花木蘭》,不難發現,該片在還原東方故事、展現東方文化元素上,做了頗多努力。影片不僅有鞏俐、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鄭佩佩等中國面孔出演,還在佈景、建築、服裝以及人物設定上運用了大量東方元素:“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場景被再現;福建土樓被活用;寶劍上銘刻的“忠、勇、真”與最後被皇帝加上的“孝”字,以及木蘭被賦予的特殊能力“氣”,似乎都試圖向東方文化靠近……

即便如此,觀衆仍評價該片“不理解中國文化”。新版《花木蘭》被指爲“披着東方文化外衣的、具有西方精神內核的故事”。片中的花木蘭,不再是《木蘭辭》中的平凡女性,而更像是好萊塢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她被賦予“超能力”——“氣”,這樣的天賦讓她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單槍匹馬地衝入敵軍、帶領軍隊、拯救皇帝。然而,人物本身具備的中國傳統意義中的忠孝、勇敢的特質反而被遮蔽。

在創作團隊的設計中,真人版《花木蘭》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用東方故事展現西方式電影中的精神。影片強調“真”,着力刻畫花木蘭對其女性身份與真實自我的接納。她努力扮作男性、害怕被發現,在被“仙娘”點撥後,她勇敢地恢復女裝、回到戰場,並用實力讓戰士與將軍信服,最終成爲軍隊領袖、完成救國大任。本質上,這樣的故事是在強調個人英雄與女性主義,是在“套用”好萊塢電影的常用模式。影片中,面對真實自我後,能力“覺醒”的花木蘭,儼然《冰雪奇緣》中的公主艾莎,影片與《木蘭辭》中的“國家大義”、忠誠與孝順等主旨有所偏離。

這樣的花木蘭,難令中國觀衆共情。

觀衆喜愛什麼樣的電影?

審美本身並無高下之分,對於跨文化的表達,觀衆或許可以給予更多包容。新版《花木蘭》真正的問題,更多地還在於影片本身“不太好看”。

同爲迪士尼演繹的“花木蘭”故事,同樣是在中國市場,爲何22年前的動畫版電影獲得好評,而新版《花木蘭》,即便有着更精良的畫面與特效,更爲精妙的鏡頭語言,更爲考究的服道化設置,卻遭遇了口碑滑坡?拖沓的節奏、略顯單薄的劇情、相對乏力的人物刻畫令其減分。

回望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放到現在,仍然膾炙人口。動畫的節奏把控較好,劇情緊湊,張弛有度。既有訓練、戰爭時的緊張場面,也有輕鬆、逗趣的情節,這些內容自然交叉,一氣呵成。兩相對比,新版《花木蘭》的情節發展緩慢,缺乏明顯的戲劇衝突與矛盾,難以吸引觀衆。

人物刻畫上,動畫版《花木蘭》更生動、自然。許多動作與場景都從細節上刻畫木蘭勇敢、堅韌、睿智的性格,比如她在訓練場與將軍之子摔跤,在戰場衝鋒、在敵軍首領面前點火藥,在皇宮智鬥匈奴,其生動的表情與誇張的動作自然地展現了心理狀態。反觀新版《花木蘭》,木蘭從怯懦到勇敢、從被軍隊拒絕到被認可等重要劇情,缺乏細節支撐與過渡,難以令觀衆感受到人物的心態變化。

略顯生硬的不僅是劇情,還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展現。不難發現,在動畫版《花木蘭》中,武術、媒婆、燈籠等中國元素,隨着情節發展,被自然地穿插在故事中。而真人版影片中,雖然在文化元素的展現上做了很多努力,但由於未能真正觸及中國文化內核,反而顯得生硬。比如,未能被闡釋清晰的“氣”、作爲家族圖騰的鳳凰、刻在劍上的漢字“忠”,它們更像一種簡單的符號堆砌。

因而,一部電影能否吸引觀衆,還是在於作品本身的質量。精彩的劇情、細膩的人物刻畫、精良的製作,纔是影片成功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