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解讀:嫡長子繼承製』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哥——嫡長子李建成,登上皇帝寶座。歷史不責李世民之惡,反而都怪“嫡長子繼承製”顛倒賢愚,使真正有能力做皇帝的人被排除在皇位之外,才引發如此血案。

李世民

何爲“嫡長子繼承製”?

此制度乃西周著名政治制度——宗法制之核心內容,它以一刀切的頂層設計,確定了只有正妻生的大兒子爲一切爵位唯一合法的繼承人。然而,此制度從產生的那天起,就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正妻生的大兒子,顯然不能保證其身體、智力、德賢、學識等綜合實力爲衆子之首,相當多的嫡長子,甚至先天愚笨,智力低下,行爲乖張,殘暴之極,比如,說出了名言“何不食肉糜”的西晉惠帝司馬衷;又比如,製造了“炮烙之刑”的商紂王帝辛……

那麼,有如此重大缺陷的一個制度,爲什麼在中國推行幾千年而成“不倒翁”呢?爲什麼不把“立長”一律改爲“立賢”呢?

這是有深刻歷史原因的!!!

嫡長子繼承製

不立嫡長子,賢愚不得辨

一個人"賢"與"不賢",你很難用肉眼瞧出來的,因爲人天生有一樣本事:裝。歷史上的隋煬帝楊廣,就是這樣一位好"演員"。

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楊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勇,二兒子叫楊廣,都是皇后獨孤伽羅所生。本來,楊堅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立楊勇爲太子,可是他總覺得二兒子楊廣強些。楊廣能文能武,會寫詩,13歲就參與滅陳之戰;楊廣十分孝順,他沒事就去陪母親獨孤伽羅,同時問候父親;楊廣不喜聲色,他家裏的樂器積滿灰塵,琴絃也斷了,他本人只愛蕭妃一人,對其它女人看也不看……

相比之下,太子楊勇好色寡情,冷落自已的太子妃致死;又生活奢華,經常直言犯上,對父母的孝順也不及弟弟。惹得父皇、母后都不喜歡他。

公元600年,楊堅一狠心,把楊勇的太子之位給廢了,立楊廣爲太子。

楊廣當上太子不久,他作爲“資深演員”的真面目就暴露了。楊廣在父親生病之際,居然調戲、逼迫陳夫人,楊堅立刻明白楊廣一直在裝,要廢了楊廣。可惜晚了,楊廣弄死父親,登上帝位,後又殺死哥哥。隋朝開啓暴君模式,很快爲唐所滅。

楊廣

不立嫡長子,皇后殺皇帝

立嫡長子,還因爲嫡長子他媽身後的勢力——外戚勢力不容忽視。古代帝王所立皇后,都不是一般人,大多其父其兄實力強大,若不立皇后之子,後果嚴重。

周幽王(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娶了申國的國君申侯的女兒做王后,王后生子宜臼,幽王於是按宗法制原則立宜臼爲繼承人,這樣順理成章,本是好事。可是周幽王後來寵愛上了史上著名妖婦褒姒,他一意孤行,廢了申侯女兒,立褒姒爲後;廢掉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爲太子。

被廢掉的宜臼飛奔申國,告知申侯,申侯爲女兒和外甥鳴不平,他與西方的蠻族犬戎聯合,於公元前771年浩浩蕩蕩,殺向幽王王宮。可憐的周幽王,沒想到廢個嫡長子,會惹得岳父發這麼大脾氣,竟聯合外族以下犯上,一時措手不及,周幽王被犬戎亂刀殺死,死狀極慘。

周幽王

不立嫡長子,黨爭猛如虎

清朝的康熙皇帝兒子衆多,嫡長子名叫胤礽,二歲時康熙便立他爲太子了。可時間流逝,康熙越來越覺得胤礽不適合當皇帝,於是在1708年廢了胤礽太子之位。1709年,康熙於心不忍,又恢復胤礽太子身份;不過3年後的1712年,康熙又將胤礽廢除。

康熙的做法,對太子是無情的打擊,對太子之外的皇子,卻不啻於打了一劑強心劑,立即激起衆多皇子的非分之想,還有滿朝文武的激烈黨爭,最終形成八爺黨和十四爺黨。

八爺黨是指很多人都支持八阿哥胤禩當太子,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外,還包括裕親王福全在內的幾十位大臣都支持胤禩,可謂人員衆多,實力強大,氣勢洶洶,甚囂塵上,康熙一看如此高調,也不是當皇帝的料,於是將八阿哥胤禩關押,等於康熙又否定了胤禩。

之後,八爺黨又轉爲十四爺黨,支持胤禵當皇帝,又鬧得雞飛狗跳牆,不亦樂乎。結果到最後,贏得勝利的居然是4阿哥胤禛,即雍正皇帝。這個胤禛,其實也形成一個黨叫四爺黨。

如此黨爭,既影響團結,又抹黑王朝形象,直到康熙死,也沒能解決此問題。

康熙

不立嫡長子,皇帝猝死咋辦?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第5次巡遊天下,行至今河北邢臺沙丘時,一病不起。始皇帝自知命不久矣,於是叫趙高擬遺詔,讓嫡長子扶蘇火速回咸陽,一是主持自己喪事,二是即皇帝位。

秦始皇爲什麼要在臨死前慌慌張張地寫遺詔傳位於扶蘇?因爲他犯了一個大錯誤,以爲自己身體還好,離死還遠,便沒有及早的立嫡長子扶蘇爲太子。誰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才59歲的他一病不起,眼看活不了了,才倉促立遺囑,傳位於扶蘇。

就是這份急切間寫就的遺囑,斷送了兒子性命,斷送了大秦江山。秦始皇一死,寫遺詔的趙高便與丞相李斯狼狽爲奸,夥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篡改遺詔,讓胡亥做了太子,然後又僞造遺詔賜死扶蘇。這樣,胡亥做了皇帝,主宰者卻是趙高,此舉引發朝局混亂,秦終爲義軍所滅。

假如秦始皇早立嫡長子,秦政權能在始皇帝死後順利交接,那麼結局或有很大不同。

秦始皇年輕時

另外,不立嫡長子,難以培養出真正具備“皇帝素質”的皇帝來。開國皇帝起於亂世,身經百戰,深謀遠慮,自然有統御天下之能力;皇二代、皇三代們則不然同,他們成長於溫室之中,若不從小培養,必難堪大任。所以嫡長子要早立、明立,以應不測……

總之,嫡長子繼承製由專制而生,也是符合專制制度本身的,只有整個社會進步了,不那麼專制了,它纔會因爲變得不合理而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書目:《新唐書》;《史記》;《清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