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貴州日報網

圖集

9月中旬,走進榕江縣寨蒿鎮便裳村,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黃的稻田鑲嵌在青山綠水間,村民正開着打穀機搶收稻穀。

村黨支部書記羅永昌扛着一袋新收的穀子,從田埂上一溜煙便到了公路上,他告訴記者,全村稻田現有200畝,按一畝產糧食1200斤算,全村今年可產稻穀24萬斤,“喫飯是不愁的了”。

村民正搶收稻穀。(席忞禾 攝)

便裳村由便裳、宰黨、便雄三個自然寨組成,全村共有220戶911人,其中貧困戶76戶324人,尚有10戶35人未脫貧。自開展脫貧攻堅“四和村寨”(和美生活、和諧村寨、和善鄰里、和樂家庭)創建以來,便裳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3200元躍升至2019年的5800元。便裳村以“富”爲根本點,鼓勵和引導羣衆積極發展產業,拓寬發展思路,邁出致富路子。“通過‘十戶一體’聯合產業發展的方式,全村現已實施油茶700畝,金鉤藤348畝,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尤其是針對3戶無勞力的貧困戶,均覆蓋2個以上產業。”羅永昌說。

便裳村秋日風光。(席忞禾 攝)

早些年,便裳村村民主要經濟收入靠外出務工,在致富帶頭人楊霖的帶動下,10年間,全村300餘人在外從事房產工作發家致富,而後紛紛回家建起了新房,有的還蓋起了鄉村別墅。“以前家裏就只有一棟老木房,四面通風,漏雨是常有的事,還要時刻注意用火,怕發生火災。”村民楊細妹告訴記者,如今,楊細妹夫妻倆住進了一棟漂亮的三層樓新房。在“十戶一體”的基礎上,便裳村探索推行“民主自治、合約管理”機制,每個自然寨明確一名公益性崗位組長,由各組長帶領公益性崗位開展好日常工作。

便裳村“家中環境衛生評比”頒獎現場。(胡濤 攝)

“在創建‘四和村寨’的過程中,我們還以‘村道硬化、飲水淨化、衛生潔化、村莊綠化、房屋美化、產業強化、傳承文化’等七化爲主要抓手,大力實施鄉風文明建設。”羅永昌說,通過“黨帶羣、富帶貧、強帶弱”的工作方式,村黨組織築強了堡壘,成爲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主心骨。凱里學院副教授楊子奇表示,榕江縣寨蒿鎮“四和村寨”的創建,符合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是基層銜接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席忞禾)

責任編輯: 雷東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