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是三國名氣最大能力最強的兩個組合,相互之間交手記錄也不少,戰績也是各有勝負。從五虎上將這邊來看,和五子良將交鋒最多的當屬關羽,當然這種交鋒說的並不是兩人陣前單挑誰勝誰負這麼簡單,而是雙方領兵作戰你來我往你攻我守這種在戰場上的一決雌雄。這種交鋒更能體現雙方的能力如何?今天就盤點下關羽和五子良將之間的三次交鋒。

赤壁之戰後關羽鎮守荊州,此後十餘年從未離開,襄樊之戰前劉備和孫權是盟友關係,雖有小衝突但是大戰打不起來;諸葛亮當初隆中對明確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一戰略任務無疑是要由關羽來完成,所以他的交戰對手基本上是和他鎮守的荊州接壤的曹操控制下的襄樊和江夏一帶,在此期間,曹魏其他的大將不算(比如文聘),五子良將中和他交過手的有三人分別是樂進,于禁和徐晃,關羽的戰績是一勝兩負,擊敗他的兩人是樂進和徐晃,被他擊敗的是于禁。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前往西川,留守荊州的是關羽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等人,當時赤壁之戰結束了兩三年了,但是劉備孫權和曹操在局部地區仍然時不時會有爭鬥,有時甚至會爆發戰爭。建安十七年(212年)雙方在襄陽附近的青泥進行了一場戰役:兩方的主將分別是關羽和樂進,《三國志-先主傳》:“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爲脣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從中可以看出當時關羽應該是處於下風的,否則劉備也沒必要說要回救關羽;這是其一,其二,《三國志-樂進傳》也提到:“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縣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施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可見毫無疑問是樂進擊敗了關羽,樂進也憑此戰功在不僅後被曹操授予假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劉備連續拿下漢中和東三郡後,關羽提兵北攻圍困襄陽和樊城,在戰局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曹操派出了當時五子良將第一人于禁爲主帥率領七軍前往襄樊前線增援曹仁,《三國志-關羽傳》提到“羽率衆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這一戰徹底打出了關羽的威風,關羽水淹七軍,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徹底的敗給了關羽選擇投降,猛將龐德被殺,曹操大懼之下一度想遷都以避關羽兵鋒。

襄樊之戰中於禁是第一批援軍,在於禁投降龐德被殺後曹操派出了第二批援軍,領軍的正是五子良將中的徐晃,關於徐晃和關羽的這次交戰,《三國志-關羽傳》提到“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三國志-魏書-徐晃傳》提到“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從史料可以看出這一次關羽也是不敵徐晃,不過實事求是的說,關羽這次敗於徐晃之手有客觀原因:第一,士卒疲憊,關羽大軍已經連續作戰幾個月,徐晃則是以逸待勞;第二,當時關羽軍中已經有荊州被孫權偷襲的傳聞,軍心已經不穩,關羽急於回師無心戀戰,這纔給了徐晃擊敗自己的機會,關羽這次敗得其實有點冤。

關羽和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和張郃沒有明確的交鋒記錄,一方面是因爲張郃一直在西線漢中方向,關羽在荊州兩人根本沒有機會交戰;至於張遼,兩人關係天下皆知,曹操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張遼幾乎一直是在東線的合肥方向,曹操從來沒有把他調往西線和南線戰區,所以這一對好友倒也是一直沒有機會交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