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人可能很多,但挑挑拣拣,分分离离,最后还能陪伴在一起的,才是长久的喜乐。

陶渊明的小儿子,最可爱的地方是,能让爹愿意跟他住

陶渊明有两个妻室,但都先后亡故。后来娶了继室翟氏,翟氏为他生了老二、老三、老四、老五是阿通。阿通是陶渊明的小儿子。翟氏活得也不长,到陶渊明三十岁时便开始独身生活了,后面没有再娶。

他对翟氏心怀柔情,所以更爱小儿子阿通。其他四个儿子,也都是亲儿子,但他们孩子多,很快就各自分家单过去了。儿子虽多,但都是能把家事搞复杂的主,所以陶渊明不愿意跟他们。唯独阿通他深以为爱。这小儿子应该怎样可爱呢?

第一,阿通有个脾气,叫做戆。戆,就是憨厚刚直,这是个接地气的气质。

第二,阿通不喜欢读书,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大哥,读了几本书,说话都酸不溜丢的,让人听不懂。

第三,阿通体格健壮,是个做庄稼活的好手。圆脸方口,能喝酒能吃肉,寡言少语,手掌宽大。是有力气的样子。

这三条对于高超的文人陶渊明来说,自己的儿子正好走向自己的反面。陶渊明写诗,是要归于自然,而自己小儿子,难道不正是这样质朴自然的一个人吗?所以能不喜欢吗?

阿通的媳妇,更是陶渊明这个公公的粉丝

阿通吃饭的时候,陶渊明对着他感慨说,爸爸不是个好爸爸,你看我老了,很没本事,都没有让你读多少书,上多少学。阿通一听,不乐意了,说,爹,你老说这个干啥?我就不爱读书,读书有个鸟用。阿通的媳妇一听,这自己老公也太无礼了,就赶紧教育自己老公道,爹说话,你好好听着不好吗?

这个媳妇的知书达礼,持家有道,御夫有方是显而易见的。她的老公她要管着,但管着老公却是为了老公的亲爹,那这老公能不听她的话吗?

阿通的媳妇是庞迭之的女儿,庞迭之是做官的,有田有地有钱,陶渊明怕这样人家的女儿,自己的小儿子驾驭不了。但是这个女儿是陶渊明的好友庞通之的侄女,庞通之极力作保,其中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儿能背诵下陶渊明的很多诗,非常喜爱他的诗歌。粉丝嫁到。

阿通媳妇有一天将陶渊明的诗稿原件给了她亲爹庞迭之。然后她去向陶渊明报告说,爹找了个字写得好的人拿原件去抄了,抄了之后就会把原件完璧归赵。陶渊明说,这都是写着玩的,也不值得什么?陶渊明嘴里这么说,但却看出来媳妇和亲家对自己诗稿的珍视,内心也不由得有所触动。

不是同一路的朋友,陶渊明都自然扯掰清楚了

除了儿子和媳妇,当然陶渊明还有朋友。这三类是陶渊明人生中最重要接触的人。但朋友渐渐都被他扯掰清楚了。毕竟不是同一路的人,也就无挂无碍,顺其自然了。

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和尚,是个高僧。但是这个高僧在接受别人顶礼膜拜的时候,对地上跪着的人连正眼都不看一眼。陶渊明认为这是一种“我慢”,自己轻慢他人。然而,私下里慧远和尚和陶渊明曾经说过,“我慢”是有违佛理的。

一边说一种做法违背佛法,一边又自己身陷其中。这就有点心口不一,太装假了。所以陶渊明看不上他。

另外还有周续之和刘遗民这两个人,也都算是名士,但是这两个人虽然连皇帝的征召都看不上,却在慧远和尚面前毕恭毕敬。这个做派不过是怕死罢了。皇权不怕,但一怕死,就是连生死都看不破了。陶渊明觉得自己也不是这路看不透生死的人。

最得陶渊明之心的,要数阮籍阮步兵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人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陶渊明闲暇时就读阮籍的《咏怀诗》,阮籍这个人向来被视为“阮旨遥深”,难以揣测的都是难言之隐。既然是难言之隐就不用再说了。所以陶渊明认为自己的诗也不用再写了,只要读读阮籍就好。

他的想法略显孤独,但未尝不是在这种孤独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所以他写了《挽歌》和《自祭文》。人未死,话已经说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一切都没有关系的。朋友不在一条路上,可以舍去。子女若是家务关系复杂,大可以挑一个心爱的同住。凡此种种,即便是到老了的挽歌,陶渊明、儿子阿通、阿通媳妇、孙子小牛。这一家的喜乐,还是很容易看得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