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人可能很多,但挑挑揀揀,分分離離,最後還能陪伴在一起的,纔是長久的喜樂。

陶淵明的小兒子,最可愛的地方是,能讓爹願意跟他住

陶淵明有兩個妻室,但都先後亡故。後來娶了繼室翟氏,翟氏爲他生了老二、老三、老四、老五是阿通。阿通是陶淵明的小兒子。翟氏活得也不長,到陶淵明三十歲時便開始獨身生活了,後面沒有再娶。

他對翟氏心懷柔情,所以更愛小兒子阿通。其他四個兒子,也都是親兒子,但他們孩子多,很快就各自分家單過去了。兒子雖多,但都是能把家事搞複雜的主,所以陶淵明不願意跟他們。唯獨阿通他深以爲愛。這小兒子應該怎樣可愛呢?

第一,阿通有個脾氣,叫做戇。戇,就是憨厚剛直,這是個接地氣的氣質。

第二,阿通不喜歡讀書,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大哥,讀了幾本書,說話都酸不溜丟的,讓人聽不懂。

第三,阿通體格健壯,是個做莊稼活的好手。圓臉方口,能喝酒能喫肉,寡言少語,手掌寬大。是有力氣的樣子。

這三條對於高超的文人陶淵明來說,自己的兒子正好走向自己的反面。陶淵明寫詩,是要歸於自然,而自己小兒子,難道不正是這樣質樸自然的一個人嗎?所以能不喜歡嗎?

阿通的媳婦,更是陶淵明這個公公的粉絲

阿通喫飯的時候,陶淵明對着他感慨說,爸爸不是個好爸爸,你看我老了,很沒本事,都沒有讓你讀多少書,上多少學。阿通一聽,不樂意了,說,爹,你老說這個幹啥?我就不愛讀書,讀書有個鳥用。阿通的媳婦一聽,這自己老公也太無禮了,就趕緊教育自己老公道,爹說話,你好好聽着不好嗎?

這個媳婦的知書達禮,持家有道,御夫有方是顯而易見的。她的老公她要管着,但管着老公卻是爲了老公的親爹,那這老公能不聽她的話嗎?

阿通的媳婦是龐迭之的女兒,龐迭之是做官的,有田有地有錢,陶淵明怕這樣人家的女兒,自己的小兒子駕馭不了。但是這個女兒是陶淵明的好友龐通之的侄女,龐通之極力作保,其中有一個理由,這個女兒能背誦下陶淵明的很多詩,非常喜愛他的詩歌。粉絲嫁到。

阿通媳婦有一天將陶淵明的詩稿原件給了她親爹龐迭之。然後她去向陶淵明報告說,爹找了個字寫得好的人拿原件去抄了,抄了之後就會把原件完璧歸趙。陶淵明說,這都是寫着玩的,也不值得什麼?陶淵明嘴裏這麼說,但卻看出來媳婦和親家對自己詩稿的珍視,內心也不由得有所觸動。

不是同一路的朋友,陶淵明都自然扯掰清楚了

除了兒子和媳婦,當然陶淵明還有朋友。這三類是陶淵明人生中最重要接觸的人。但朋友漸漸都被他扯掰清楚了。畢竟不是同一路的人,也就無掛無礙,順其自然了。

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和尚,是個高僧。但是這個高僧在接受別人頂禮膜拜的時候,對地上跪着的人連正眼都不看一眼。陶淵明認爲這是一種“我慢”,自己輕慢他人。然而,私下裏慧遠和尚和陶淵明曾經說過,“我慢”是有違佛理的。

一邊說一種做法違背佛法,一邊又自己身陷其中。這就有點心口不一,太裝假了。所以陶淵明看不上他。

另外還有周續之和劉遺民這兩個人,也都算是名士,但是這兩個人雖然連皇帝的徵召都看不上,卻在慧遠和尚面前畢恭畢敬。這個做派不過是怕死罷了。皇權不怕,但一怕死,就是連生死都看不破了。陶淵明覺得自己也不是這路看不透生死的人。

最得陶淵明之心的,要數阮籍阮步兵

感物懷殷憂,悄悄令人悲。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

陶淵明閒暇時就讀阮籍的《詠懷詩》,阮籍這個人向來被視爲“阮旨遙深”,難以揣測的都是難言之隱。既然是難言之隱就不用再說了。所以陶淵明認爲自己的詩也不用再寫了,只要讀讀阮籍就好。

他的想法略顯孤獨,但未嘗不是在這種孤獨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所以他寫了《輓歌》和《自祭文》。人未死,話已經說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一切都沒有關係的。朋友不在一條路上,可以捨去。子女若是家務關係複雜,大可以挑一個心愛的同住。凡此種種,即便是到老了的輓歌,陶淵明、兒子阿通、阿通媳婦、孫子小牛。這一家的喜樂,還是很容易看得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