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

古籍里,人们对星辰不再原来位置上的描述是什么?

《淮南子 · 天文训》里曾有一句话,记载了天文现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这句记载里反应出两个问题,第一“天地分离”,这个既成事实。但第二句是不是事实,如果是虚构想象的怎么办?

如果没有一次巨大的星象变动,任何人要凭空想象出这个星辰移位的情节,似乎可能性都很小。天地分离,星辰位移,如果太阳没有动,那么就是地球的在轨姿态发生了变动?

地轴以前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是一样的吗?

地球的南北极非常的冷,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太阳垂直照射赤道,随着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的直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南北极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温度很低,植物很少,高等植物基本没有。这是现在的南北极气候情况。

但在古代,就不一定是这样的。《列子 · 汤问》中曾记载一条讯息是,黄帝曾担心海上的五座仙山因为总是漂移,万一漂到北极沉入海底怎么办?所以他派了15只大龟去驮着它。《山海经》里也说过:北极有一座幽都山,在这座山上住着许多人和各种动物。

这两条文献都说明,北极是温暖的,水可以漂流,动物适宜生存。

南北极要变暖,可以通过地轴偏转实现

南北极要变暖和,或者要变回古时候它的姿态位置的话。要么是改变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这种变动恐怕是太阳系的变动,基本是不可能的。太阳系不变,要变动的话,只有一种途径就是地球的地轴指向发生变化。

地轴与赤道垂直。如果将地轴向偏东北方向倾斜,太阳就会照到南极。自然如果向偏西北方向偏移,就可以照到北极。这样极地就暖和起来的。古代的地球姿态是这样的吗?

1.5万年以前,地轴应该是偏西北——东南方向,才能地陷东南

《山海经 · 海内经》上记过一棵大树,这个树名叫建木,这棵树有百仞之高,最奇怪的是在中午的时候,它没有一点影子。一棵高大的大树,如果没有影子,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它长在赤道上,至少在南北回归线以内。

这个树长在一个叫都广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据考证是在成都。成都的纬度应该在30度线上。这个纬度是在北回归线以外的,如果古人能在北回归线以外找到一个没有影子的树,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地轴的姿态不是现在的姿态。

如果将地轴按西北——东南方向偏移,成都就可以进入北回归线以内。从而出现中午树没有影子的现象。

地陷东南,大概是人们观察到了地轴由古代位置变化到现在位置的过程

很久之前,地轴不在现在的位置,但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偏移,造成了现在的情况。而在这个偏移的过程中,人们用“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来记载自己所观察到的星象变动。

当古代的人们站在山地或者高原上,发现北半球的许多星辰,似乎因为地势变高被遮挡住一般落了下去。而东南方向去出现许多星辰,就仿佛大地沉陷,塌了一块一般。

所以,地陷东南,天倾西北。这句话写出来,大概跟地轴的姿态变化是有关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