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一回:“按那石上書雲: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有個姑蘇城.....”

古籍裏,人們對星辰不再原來位置上的描述是什麼?

《淮南子 · 天文訓》裏曾有一句話,記載了天文現象:“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這句記載裏反應出兩個問題,第一“天地分離”,這個既成事實。但第二句是不是事實,如果是虛構想象的怎麼辦?

如果沒有一次巨大的星象變動,任何人要憑空想象出這個星辰移位的情節,似乎可能性都很小。天地分離,星辰位移,如果太陽沒有動,那麼就是地球的在軌姿態發生了變動?

地軸以前的位置和現在的位置是一樣的嗎?

地球的南北極非常的冷,平均氣溫在零下十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太陽垂直照射赤道,隨着地球繞太陽轉動,太陽的直射範圍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南北極會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溫度很低,植物很少,高等植物基本沒有。這是現在的南北極氣候情況。

但在古代,就不一定是這樣的。《列子 · 湯問》中曾記載一條訊息是,黃帝曾擔心海上的五座仙山因爲總是漂移,萬一漂到北極沉入海底怎麼辦?所以他派了15只大龜去馱着它。《山海經》裏也說過:北極有一座幽都山,在這座山上住着許多人和各種動物。

這兩條文獻都說明,北極是溫暖的,水可以漂流,動物適宜生存。

南北極要變暖,可以通過地軸偏轉實現

南北極要變暖和,或者要變回古時候它的姿態位置的話。要麼是改變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這種變動恐怕是太陽系的變動,基本是不可能的。太陽系不變,要變動的話,只有一種途徑就是地球的地軸指向發生變化。

地軸與赤道垂直。如果將地軸向偏東北方向傾斜,太陽就會照到南極。自然如果向偏西北方向偏移,就可以照到北極。這樣極地就暖和起來的。古代的地球姿態是這樣的嗎?

1.5萬年以前,地軸應該是偏西北——東南方向,才能地陷東南

《山海經 · 海內經》上記過一棵大樹,這個樹名叫建木,這棵樹有百仞之高,最奇怪的是在中午的時候,它沒有一點影子。一棵高大的大樹,如果沒有影子,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它長在赤道上,至少在南北迴歸線以內。

這個樹長在一個叫都廣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據考證是在成都。成都的緯度應該在30度線上。這個緯度是在北迴歸線以外的,如果古人能在北迴歸線以外找到一個沒有影子的樹,顯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地軸的姿態不是現在的姿態。

如果將地軸按西北——東南方向偏移,成都就可以進入北迴歸線以內。從而出現中午樹沒有影子的現象。

地陷東南,大概是人們觀察到了地軸由古代位置變化到現在位置的過程

很久之前,地軸不在現在的位置,但不知道爲什麼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偏移,造成了現在的情況。而在這個偏移的過程中,人們用“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來記載自己所觀察到的星象變動。

當古代的人們站在山地或者高原上,發現北半球的許多星辰,似乎因爲地勢變高被遮擋住一般落了下去。而東南方向去出現許多星辰,就彷彿大地沉陷,塌了一塊一般。

所以,地陷東南,天傾西北。這句話寫出來,大概跟地軸的姿態變化是有關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