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草》: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裏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鉢隨緣化!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這一回中薛寶釵過生日點《魯智深醉鬧五臺山》的戲。其中《寄生草》曲子,寫盡魯智深孑然一身的人生狀態。王國維曾說,我國人精神在於樂天,所以戲曲小說都有這種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享”,但是《寄生草》這個曲子說的卻是魯智深處於始之困厄狀態,所以一讀之下,堪稱孤獨之尤甚,令人悲從中來。

孤獨感是人生最普遍的體驗了,但不同的人在對孤獨的感知上,卻不盡相同。魯智深、薛寶釵、賈寶玉、林黛玉,四個人可謂四種孤獨認知,這些不同的感知,自然也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心無掛礙是一種豁達

《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意思就是講心裏沒有物慾妨礙,如果沒有物慾妨礙,人生才得解脫,得通達。魯智深正是一個以豁達之心對待人生的人。一個人孤獨到雖然結識了很多人,但細想來他始終是孑然一身,隨意而爲的,出家也好,落草也好,不都是隨性而爲。魯智深出來的時候沒有一個親朋好友,魯智深去世的時候,也沒有一個兄弟在身旁。

所以魯智深走得乾淨,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着超脫豁達的孤獨感。魯智深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自己犯了事兒,連個送飯的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最終魯智深悟透孤獨,捨去人間,徹悟圓寂。有些孤獨是心無掛礙的豁達,也是一個人能脫離人間苦厄的智慧。

牽掛的人事太多,也會產生孤獨

寶玉聽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時,覺得這個句子是至理名言,手舞足蹈起來。因爲寶玉看到一條可以解脫自己心中癥結的真理。那就是自己和這世上的人,最好一點瓜葛也沒有,一個人來一個人去,自己就再也不用痛苦了。但他認識到只有來去無牽掛才能解脫自己,卻恰恰說明他有太多牽掛無法捨棄了。

寶玉是那個單單剩下的一塊頑石所化,所以從情感需求上,寶玉是最不願意被拋棄,被捨棄,被遠離的那一。爲了這個他對黛玉、寶釵很上心,對府裏丫環也很上心。其實就是再求一個不要被拋棄的依賴心理。只有和大傢伙在一起,才能讓他感到沒有被拋棄。人往往依賴別人過多,就越害怕分離而無所依靠。這個時候,越怕分離,焦慮越多,反而會越孤獨。

心中只有一人,又無法確證,是一種無法表達的孤獨

林黛玉的孤獨是一種不能完全融入的孤獨。一個人不能融入到環境中去,或者所處環境不能接納,那麼就容易將情感集中在某一類人身上,但又無法確證。這種孤獨倒不是空幻的孤獨,而是有所牽掛,不能自拔的深深痛苦。

林黛玉在賈府無父無兄。唯一可靠的是老太太,但是也已經老了。至於其他姐妹及丫環,要真心讓她們接受林黛玉爲府裏的人,其實是不客觀的。畢竟她是姑媽家來呀。探春曾說,二月沒人過生日。而黛玉的生日正在二月,未能被探春記住,可見生日的冷清。這是對外人的一種態度。襲人更是說,二月有人過生日,只是不是賈家的人。直接將黛玉排除在外了。黛玉身在賈府,卻心靈上並沒有融入,也融不入。

她將情感寄託在寶玉身上。但二人的關係,幾經試探與剖白,雖然已明心意,但是如何確證呢?沒有絲毫的頭緒。所以黛玉的孤獨是對寶玉牽掛過甚的孤獨。一個人對牽掛的對象要放棄而不得,要確定又不能,纔是最孤獨的。

無所掛礙的孤獨,是一種智慧

王國維說,人的解脫分爲兩種,一種是看清楚自己苦痛;另一種是可以旁觀到他人的苦痛。顯然薛寶釵是可以做到第二種境界的。《寄生草》這個曲子是薛寶釵拿出來給寶黛鑑賞的,寶玉甚至都不知道有這個。脂硯齋評價說,只有寶釵最適合談論這個,可見寶釵對孤獨的體認是最高層次的。

金釧投井死了,寶釵無一絲悲傷;黛玉死了,最後消息是她給寶玉說的;寶玉出走,在她心裏早已猜到十有八九。這一系列的反應,無怪乎對生死離別的看破。人生本來孤獨空幻,所以寶釵的境界是早已看透這些東西,才能冷眼旁觀,不帶感情色彩。

寶釵實在是一種智慧地看待人生的態度。不是她對寶黛無情,即便有情她也知道,有些事情是無法違拗的。但是,這種智慧一旦被一個人參透,其實人生在凡塵中的樂趣或者是情感也就沒有了,那麼生而爲人還有什麼意思呢?

脂硯齋曾評寶釵對《寄生草》的解讀實在太有學問。有學問就是能梳理清楚這個詞句的來龍去脈,卻恰恰忽視了對詞曲本身情感的體悟。當林黛玉和賈寶玉爲聽了這樣的詞而感到心動時。這些心動不過是寶釵的學問而已,可見寶釵在用情二字上,是功夫不如寶黛二人了。

人活世上,是要情感還是要了悟,是要孤獨的痛苦,還是要熱鬧的相互依偎,全憑各人各心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