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撫中華文明的文化脈搏

——品讀《中國文脈》

文/江挺

還未翻開《中國文脈》,差點被這書名嚇退,畢竟關於歷史,關於文化,關於整個中華文明,內容龐雜到不會輕易讓人理清讀懂,更別提見筋骨,得脈絡,借用作者餘秋雨的話說,“只用一本書來講述四千年,無論怎麼說還是太匆忙”。

但是我一字一句,一段一章讀下來,文中描述的那些人那些事,忽然在心中具象化,有了呼吸,有了心跳,有了因果。有了這些人和事,中華文明因此氣象萬千,成爲世界上最長壽的存在,使人遊弋在這段悠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久久不願上岸。

“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文脈可以串聯起一個文明、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延續千年不曾間斷,卻離不開文字,作爲《中國文脈》的主軸線,本書以文字的出世將我帶回了最初的地方:上古祖先們在石壁上肆意舞畫着,在燒焦的甲骨上凝神鑄刻着,這裏的圖騰符號還瀰漫着神話與巫術的迷霧,“不識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們崇拜從未謀面的神明,是爲世間之禮、天地之敬”,這時的漢字並未成型,但中華文明的涓涓細流就從這裏開始注入,緩緩展開,娓娓道來,隨後傾瀉而出,奔湧向前。

有了文字,便有了文學,文化,文明,但這些又離不開人。中華大地孕育的無數極具生命光芒的獨特個體,他們是得脈者,不僅串聯起《中國文脈》,更撐得起傲立於世的中華文明,作者的筆觸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讓這些得脈者都還了魂:從遠古神話到《詩經》,再到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就在書中,排着隊在我耳邊輕語,可以聽到他們的心跳,看到他們臉上的表情,如此親切,如此自然,甚至還有了顏色,有了性格,那麼真實,彷彿從未消逝。

讀《中國文脈》的時候,四周是寂靜無聲的,內心是激盪起伏的,時而埋頭低吟,時而抬頭冥思,時而內心哀鳴,時而心潮澎湃,就像端坐在一片扁舟之上,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裏,感受每一條彎曲的河道,體驗每一次騰起的波浪,欣賞每一朵綻起的浪花,無論是波瀾壯闊,還是靜謐無聲,都是一位穿越時空而來的文學大家或文壇巨匠,遙遠但熟悉,微弱卻堅韌,由遠及近,漸漸匯在一起,從未間斷。

這本書於我而言,猶如一位兄長,緊緊攥住我的衣角,拉着我疾步前往他好不容易發現的一處祕境,入口很小,只能俯身進入,裏面卻是一派輝煌:日月未變,山河未改,此時此刻,函谷關外的大漠荒煙中,聖哲老子還騎在牛背上,孔子在宮邑下與學生們長揖作別,先秦諸子的思想光輝還未淡去,汨羅江畔的屈原狂笑着提出驚天一問,面色蒼白的司馬遷在微亮的油燈下熬寫“歷史母本”,魏晉名士的風骨仍然強健,桃花源裏的陶淵明還在駐足神遊,李白杜甫在月光下推杯換盞,蘇堤上的東坡在盼着春天的日出……

《中國文脈》與其說是在複述時間維度上的歷史過程,不如說是進行的一場文化探索,如開篇所言:“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通過描繪一個個場景,述說許多種可能,提出一連串疑問,喚醒中國人獨有的文化基因,打通流淌千年的精神主脈,這不僅僅是文化的自信,也是心靈與精神的迴歸。

作者簡介:江挺,涪陵區作協會員,重慶中煙涪陵捲菸廠職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