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表面上是爲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裏就是出於恐懼。”

過早的懂事會讓孩子變得壓抑,不僅阻礙情緒的正確釋放,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道路。

作爲孩子的保護者,家長要警惕孩子的這種懂事行爲,及時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表達自己。

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而不是過早地承擔本不屬於自己的壓力和重擔。

一、孩子爲什麼會這麼“懂事”?

1.孩子不能明顯感覺到父母的愛

孩子雖小,但是對於父母的愛卻很敏感。孩子力量是有限的,他們不能夠自己去庇護自己,所以極度依賴父母的照顧。

如果父母常常用愛去威脅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愛隨時都可能被撤回。這樣,他們就會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樣表現得更加懂事更加聽話,以期望父母能夠好好度地愛他們。

不能否認家長的愛是無私的,但有的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不那麼明顯,甚至會用一些暴力的手段去表達愛,這是不可取的。

2.害怕被懲罰

有一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比較嚴厲,甚至會採用一些比較極端的懲罰方法。

幼小的孩子由於害怕受到懲罰,就會小心地規範自己的言行以避免踩到父母的雷區。

3.父母錯誤引導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故意歪曲孩子的一些想法。

比如說,有客人來家裏做客,飯桌上有好喫的但比較少的海鮮,父母爲了讓自己的孩子顯得懂禮貌,就會對客人說:“不用客氣了,孩子不愛喫這個,你們多喫點。”一旁的孩子本來想喫的慾望就這麼被父母給扭曲了。

二、孩子“懂事”的表現有這四種

1.經常性地討好父母

有的小孩爲了顯示自己的懂事兒,常常會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反過來去做一些討好父母的事情。

他們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看到父母回家,會主動爲父母端茶倒水,捏肩捶背。

父母爲了孩子犧牲了很多,孩子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有的孩子卻過度討好父母。

面對脾氣暴躁的父母,很多小孩反過來會用語言去安撫父母,看着很令人心疼。

2.不敢任性

和懂事相對的一個詞就是任性,所以很多懂事的孩子都不敢放飛自己的天性。

在他們的眼中,只有乖乖聽話纔是被家長所喜愛的。父母是最愛孩子的,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都不能自由地發泄自己的情緒,那麼他們又怎麼會在其他地方釋放自己的天性?

3.有意識地剋制自己的需求

懂事的孩子會經常性地剋制自己的需求。比如說,媽媽平時經常跟孩子說家裏拮据,那麼當孩子看到好看的小裙子的時候,也不會和媽媽說要買,只會默默地藏在心底,不動聲色,生怕讓媽媽產生負擔。

其實這樣的孩子很令人心疼,如果他們養成討好別人的習慣之後,自己自己的需求就會被無限地擠壓。

4.言行小心翼翼

過於懂事的孩子由於經常觀察別人的顏色,所以他的言行舉止都會變得十分小心,生怕惹怒了旁人。

有的小孩子去別人家做客,不敢把整個身子都躺在沙發裏,只會把半個屁股放在凳子邊沿處。

見到不太熟悉的長輩時,有的小孩目光躲躲閃閃不敢直視,說話的時候也會扭扭捏捏。

三、面對過於“懂事”的孩子,家長可以怎麼引導?

1.無條件地愛孩子

首先我們想強調一點,無條件地愛孩子並不是說沒有原則沒有底線地愛孩子,只是說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這種愛是不以任何條件爲前提,具體來說就是不會因爲孩子的“任性”而減少一分。如果孩子沒有這種後顧之憂,就能釋放自己的天性。

2.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

過於懂事兒的孩子往往會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因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因爲自己的需求才是自己健康成長的重要動力。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喫。能夠準確表達自己需求的孩子,纔會獲得更多的資源。

3.鼓勵孩子說“不”

拒絕是一門藝術,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別說小孩子了,很多成年人都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拒絕別人是自己應有的權利。

家有兒女中的小雪就可以很坦蕩地拒絕鄰居阿姨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家長可以教會孩子學會說不,孩子就能夠在日後的成長道路上少受很多傷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