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其霸業卻如曇花一現,在勾踐去世後,越國的光芒就褪去,終於在戰國時代默默無聞,沒能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這是爲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到了戰國中後期,越國先是讓楚國吊打,因而失去爭霸中原的資格,而其地處荒蠻,自然無法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造成這種局面,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越國未能順應歷史潮流,推進改革,政治經濟制度上明顯落後於楚、秦等國

進入戰國以來,各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趙烈侯採納荀欣、徐越的建議實行改革,楚悼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改革,齊威王任用鄒忌進行改革,燕昭王任用樂毅進行改革。

各國的變法運動,都在不同程度上採取了打擊奴隸主貴族,保護封建地主階級,廢除奴隸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展小農經濟,推行郡縣制度,加強君主集權。

所以,在各國變法之後,社會經濟和文化日益繁榮,國力逐漸強大,魏、齊、楚、秦先後稱雄於列國。

與此相反,從勾踐稱霸中原開始,越國就放棄了改革的路線,他排斥主張改革的人物,如范蠡被迫出走、文種被逼自盡、計倪不得不伴狂。

越王勾踐之世已在國內實行分封制,分封宗室子弟爲王爲君,據《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先後被封的有宋王、搖王、幹王、荊王、鴻王和周宋君、餘復君、上舍君等。《越絕書·記地傳》記載,還封范蠡子於苦竹城。

又封立東甌,《路史·國名紀四》引《越絕書》雲:

“東甌,越王所立也,(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范蠡築”。句踐的四世孫越王朱句時,《墨子·魯問》記載:“子墨子游公尚過於越,公尚過說越王,越王大悅。謂公尚過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于越而教寡人,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

《呂氏春秋·高義》亦載:

“子墨子游公上過於越。公上過語墨子之義,越王說之,謂公上過曰:‘子之師苟肯至越,請以故吳之地,陰江之浦,書社三百以封夫子。”(二十五家爲一社。三百社,七千五百家)可見當時仍行分封制,這是歷史的倒退現象。

即使在越王無強敗亡以後,“諸族子爭立,或爲王,或爲君,濱於江南海上。”(《史記·越世家》)

這既反映了句踐分封同姓子弟所釀成的後果,也說明了越國徹底失去了爭雄中原的資格。一個政治經濟制度落後的國家,在諸侯爭雄的時代,是不可避免地會最終走向滅亡。

二、越國在進入戰國以後內亂不斷,這是越國霸業衰落以至於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

越王勾踐死後不久就發生內爭,《越絕書·吳地傳》記載:“越宋王城也,時與播城王周宋君戰於語招,殺周宋君。”這是越國封君宋王與播王、周宋君之間內戰。句踐死後十六年,又發生了宮廷殘殺,今本《竹書紀年》載:“于越子不壽見殺,是爲盲姑,次朱句立。”《史記·越世家·索隱》所引古本《竹書紀年》記錄了不壽被殺的年代:“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爲育姑,次朱句立”。是在公元前448年。

不壽和朱句之間的王位繼承是通過官廷內部的殘殺實現的。越王翳三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又發生了宮廷殘殺,這次官廷內亂長達十餘年,先後被殺的國王有翳(諸咎所殺)、請咎(大夫粵所殺)、莽安(大夫寺區之弟思所殺)。

這次內亂,從宮廷內部發展到外部,即掌權的大臣開始用弒君的手段廢立君王;這次內亂,又使吳人得以利用,插手越國內政,廢立越國國君。長期內亂不僅嚴重削弱了越王朝的統治力量,更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越國社會經濟也遭到嚴重破壞。

越國的內亂,在“越人三弒其君”之後並未結束。越王無強敗亡以後,據《史記·越世家》記載,即有

“諸子爭立”。楚懷王年間又有“越亂”,《韓非子·內儲說下》載:“前時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亂而楚治也。”

《史記·甘茂列傳》載:

“王前嘗用召滑于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據蒙文通先生考證,事在楚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

楚頃襄王時越國仍然“政亂兵弱”,《韓非子·喻老》載:“楚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據蒙文通先生考證,此楚王當爲頃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3年),“此時之越猶能與楚爲敵,故楚欲伐之。然既謂越‘政亂兵弱’,則越國力不振之形已見”。內爭造成越國政局混亂,杜會動盪,國力削弱,致使越國霸業衰落以致最後走向滅亡。

三、越國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迷信武力,好戰黷武,爭霸稱雄

滅吳之後,勾踐及其後繼者不切實際地加入了爭霸的行列:

“勾踐愛壤土,不惜羣臣之死,以其謀成國定,必復不須功而返國也。”(《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

他出兵干預邾、魯、衛等國,企圖左右這些國家的政局;發動伐秦之役,西渡黃河進攻秦國,試圖用武力威服諸侯;朱句父子滅滕、滅郯、滅繒、侵莒,與齊、楚爭奪泗上諸國;無強北伐齊、西伐楚,與齊、楚等大國爭霸中原。

即使在無強敗亡以後,越國仍然沒有吸取教訓,《戰國策齊策五》藏:“秦、楚戰韓、魏不休,而宋、越專用其兵。”越國還是濫用武力,“銳兵任死”,“專用其兵”。直到公元前234年前後,越國與楚、燕、趙等國一起謀劃組織聯軍以攻秦,《秦策五》載:“四國爲一,將以攻秦。”

連年不斷的戰爭,嚴重地損耗了越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削弱了本已落後的社會經濟基礎,使自己在列國爭雄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爲了改變自已的不利處境,更加大武力抗爭的力度,只能使薄弱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削弱,最終走向滅亡。更不用說位列“戰國七雄”之一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越國是南方大國,但從未把勢力擴大到中原腹地,戰國初期,七雄格局已成,韓趙魏三家滅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被周天子封爲侯,成爲最早的戰國列強,而西方大國秦國,東方大國齊國,北方大國燕國,唯一的南方大國楚國,在戰國時期都有過總領諸國的高光時期,反觀越國,自僥倖滅亡吳國之後,便不再向北拓展,而是醉心於霸制南方,與楚國爭奪南方霸主之位,在內亂與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國力迅速衰弱,逐漸淪爲戰國時期的二流國家,最終失去了成爲戰國七雄之一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