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能被称为"太宗"的帝王都在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比如李世民,然而宋太宗赵光义却是一个例外,虽然他的庙号为"太宗",但赵光义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太好,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了。

毕竟赵光义的帝位来路一直被后世怀疑,历史上的千年谜团"烛影斧声"说的就是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篡夺皇位,要知道赵匡胤是有儿子的,并且儿子也都成年了,虽然赵光义说有"金匮之盟",但赵匡胤也确实没有留下遗诏明确让赵光义继位啊,并且后来赵光义逼死赵德昭更是让人怀疑其目的,所以赵光义的皇位正统性一直是饱受怀疑,只不过后人一直没有找到证据吧,但是在各种影视剧中可就没有给赵光义好脸色了,很多就直接拍的赵光义是弑兄夺位,

并且赵光义在人格魅力更是无法比的上他的哥哥赵匡胤,要知道当年的开封城里住着一堆原来割据政权的国君,赵匡胤对他们可以说是礼遇有加,而到了赵光义这儿,这些亡国之君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了,李煜的媳妇到底有没有被赵光义给临幸了,咱们也不知道也不能确定,但能确定的是,李煜就是被赵光义给毒死的,从此无论什么时候提起"李煜",后人就能想到赵光义"临幸小周后",这毕竟是欺负一个弱女子,对赵光义的名声影响还是很大的。

最主要的是赵光义打仗真不行,979年,赵光义带着宋军灭了北汉,如果说事情就到这里,那这完全可以算成赵光义的丰功伟绩了,毕竟最后一个割据政权是被他消灭的嘛。但是赵光义不满足于此,他还要趁着灭亡北汉这股风继续打幽云十六州,而底下的将领们是激烈反对,毕竟宋军打下北汉后已经是人困马乏,必须休整一段时间才行,并且灭了北汉全军连个封赏也没有,还得继续打仗,这换谁也不乐意啊。然而刚愎自用的赵光义偏不,因为他认为北汉被灭亡是沾了他哥的光,是赵匡胤打下的基础,但如果能趁着这个机会收回幽云十六州,那就能证明他赵光义也不差,至少不比赵匡胤差,于是赵光义就一意孤行的执行北伐。

然而历史总是无情的,刚愎自用的赵光义带着疲惫之师不但没有打下来幽州,还被辽军在高粱河打了一个惨败,赵光义本人甚至身中两箭,只能仓皇乘坐驴车逃亡。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拿“高粱河车神”取笑赵光义,缘故就是这从里来的。

到了986年,赵光义感觉自己缓过劲儿来了,决定再次北伐,这一次赵光义下了血本,二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要一口气拿下幽云十六州,可开打没多久,东路军主力曹彬部被辽军打的溃不成军,赵光义没有办法,只能下令撤退。需要在这里提下,西路军副将杨业为了掩护百姓撤退,孤军奋战,陷入重围,力战被俘,绝食而死,"杨家将"说的就是这位老将军以及他的孩子们。

经过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再也不说北伐的事情了,北宋对辽从此采取防御状态,甚至是终北宋一朝面对辽国都不太硬气。

然而赵光义虽然打仗不行,并且还喜欢画阵图给前线的将领进行瞎指挥,但他在治理国家上确实是有一套的,这也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是太惨的原因所在。

第一、赵光义改革言路,提高言官的地位,鼓励言官犯颜直谏,从赵光义这里开始,整个宋朝,言官的力量非常庞大,无论哪一个皇帝也不会因为言官直谏而对言官进行任何处罚,可以说两宋官场的政治开门就是从赵光义这里开始的。

第二、就是著名的登闻鼓,任何人只要感觉有冤情就可以敲响登闻鼓,赵光义必然接见敲鼓之人并处理冤情。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丢了一头猪而敲响登闻鼓,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小事一桩,然而赵光义依然接见了这个人,并对这个人进行赏赐,在赵光义看来,身为一个皇帝能亲自为老百姓做主,那老百姓的言论能上达天听,那官员的行为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至少不敢太过分。

第三、对科举制度的改革,虽然科举始于隋朝,但却是在宋朝完善,赵光义不但扩大了科举录取人数,还采取了"糊名阅卷"的方式保证科举的公平性,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上升渠道,并且还能获得优秀的人才,像寇准、包拯等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

第四、赵光义对百姓具有仁义之心,北宋的皇宫是中国所有王朝中最简陋的,并且是没有之一,其实赵光义也曾想过要扩建皇宫,然而皇宫周围的老百姓不愿意迁移,于是这事就这么放下了,可以说在皇权至上的封建年代,赵光义能不因自己一己私欲就让百姓迁移,不得不说是名君所为。题外说一下,"雪中送炭"说的就是赵光义让人在大雪天给老百姓送炭取暖的行为。

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饱受争议,特别是两次北伐的失败,给赵光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评价,甚至是遗祸后代,可是对赵光义依然要客观的评价,虽然他比不了唐太宗、汉武帝等雄才君王,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君,在中国的历代君王之中,评一个中上应该还是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