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自己扣留劉備的建議非但沒有被孫權採納,劉備抱得美人歸全身而退,周瑜急忙親自來見孫權,建議:“今曹操新折衂,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指孫瑜,孫堅幼弟孫靜之子)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權琢磨許久,點頭同意了。

多年之前,魯肅就曾向孫權指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勸他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待機而動,“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如何敢過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王顧左右道:“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聯手打破了曹操不敗金身的傳奇。戳破曹操這隻紙老虎之後,孫權的心理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縱橫天下的曹操不過爾爾,自己既然可以戰而勝之,那麼也可以依託有利地形,積極進取,北上與曹操逐鹿中原。不聽從周瑜扣留劉備的建議是擔心腹背受敵,現在聽從周瑜取蜀的建議,也是出於同樣的念頭。

人算不如天算,在得到孫權認同之後,周瑜立即返還江陵準備相關事宜。哪知道天妒英才,周瑜突發重病、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境)。一代將星隕落江東。

噩耗傳來,孫權不禁肝腸寸斷。史稱,孫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孫權表現的“如喪考妣”正是因爲他痛失干城之具,周瑜的英年早逝,無疑是江東孫權割據政權的巨大損失。周瑜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江東政事,自知不起的他遺表孫權,既表明了自己對劉備的擔憂,同時薦舉魯肅接替自己的職務。

遺表謂:

瑜以凡才,昔受討逆(孫策)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指孫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採,瑜死不休矣。

周瑜本來打算輔佐孫權成就大業的,只可惜天不假年,年僅三十六歲就病死在巴丘。時隔八百餘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感慨自己華髮早生卻功名未競,寫下了一闕《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孫吳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掠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後人誤把“羽扇綸巾”張冠李戴,認爲那只是諸葛亮的專屬裝扮。其實,羽扇綸巾不過是三國時候儒將的普通裝束,並非爲諸葛亮一人所獨有,周瑜更不會二到大冬天揮着扇子扮酷。

蘇軾之後,又有南宋詩人戴復古作詩讚周瑜道:

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史稱周瑜“性度恢廓”,並非如《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心胸狹窄之輩。周瑜生前處心積慮地想要除掉劉備,是明白劉備終非久居人下者也。直到臨死仍對劉備寄寓荊州之事無法釋懷,正是他居其位則謀其政的表現。羅貫中揚劉貶曹、孫的傾向太過明顯,有意將周瑜的病死說成是氣死,杜撰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說辭來,令後人誤解了周公瑾。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