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爲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爲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

但是,如果能讓孩子 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裏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着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 的內心想法。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做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纔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爲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爲,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衝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着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着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裏。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着進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

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讚許和承認。

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句鼓勵的話往往會使孩子重新振作起來。可悲的是多數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是鼓勵、承認和讚許,而是指責和訓斥,致使孩子真的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破罐子破摔。

提高自身素質,尋找與孩子溝通的話題與基礎。溝通需要有共同的話題。孩子關心什麼?心理需求什麼?對什麼最感興趣?都值得家長研究。在問卷調查時,還有一位學生寫道:“我們喜歡自然的溝通,不喜歡家長鄭重其事地說:來來來,我們坐下來談談。”要在自然的狀態下溝通,就要求家長多學習,多看書,多接受新生事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