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光刻機”成了國內的熱詞,也在中國人的心裏激起了陣痛。光刻機是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核心設備,可以在小小的硅片上集成數十億個晶體管。生產高端手機用到的芯片就需要用到先進的光刻機,國內的光刻機只能量產14納米工藝的芯片,7納米、5納米工藝的芯片對國內來說還是遙不可及。芯片的生產由外國人控制,國內手機產業的命脈就握在了外國人的手中。

有人也許想不明白,中國在六十年代就有了原子彈、氫彈,爲何一個光刻機還要由外國人把控?原子彈、氫彈爆炸騰空而起的蘑菇雲能夠讓人感到強烈的震撼,能夠給人吐氣揚眉的暢快。核武器對中國來說固然重要,不過要認識到在覈武器的研製過程中有濃重的政治參與色彩。優質汽車發動機、數碼單反、光刻機等的發展沒有享受過那樣的待遇。

上世紀70年代末,一貧如洗的中國要建對撞機。一個連溫飽都沒有解決好的國家要建對撞機,這其中就有政治因素。或許在一些人看起來一個泱泱大國應該有一個大的科學工程。當時國內徵求楊振寧的意見時,楊振寧堅決反對中國建造對撞機。因爲他知道對撞機是個燒錢的無底洞,更何況那時高能物理就已經沒有太多前途。楊振寧那時就建議中國應該加大半導體方面的研究,這樣的研究花錢不多,而且還能很快創造出應用價值。

儘管當時楊振寧反對中國建造對撞機,可中國還是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楊振寧的反對意見也得到了考慮,對撞機的規模比之前規劃的小了一些。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之後也經歷過升級,可上面出的成果與投入嚴重不成比例,很多業內人士認爲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出的成果幾乎爲零。

對撞機的建造及運轉勢必影響到其他研究領域,經費被對撞機拿走了大頭,其他領域就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如果當時中國拿出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半導體方面的研究中,今天會是什麼樣子?我們不能想象,但我們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們今天的光刻機技術還會比國外的先進水平落後十幾年嗎?還會爲今天被外國人扼住脖頸捶胸頓足嗎?

今天的中國似乎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國內一些人希望建周長達100千米的超大型對撞機,楊振寧依然持反對意見,反對的意見依然包括對撞機是個燒錢的無底洞,建造對撞機會擠佔其他研究領域的經費。今天國內一些手機制造商正因遭到來自國外的制裁相繼陷入困境。中國有好看的面子工程,中國也需要有堅實的科技文化底蘊。經驗和教訓已經給我們上了好幾堂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