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又心疼又好笑,女人最怕的事情被它扒個精光

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若是提到親子關係,這句話或許就不大通。

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與衆不同的。

所有的父母,在面對自家孩子時,也都有不同的人生經驗。

別人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

還有經常被口耳相傳的“育兒聖經”……

放到自家孩子身上,真的是對的嗎?

讓這部綜藝來和你聊聊——

綜藝嘉賓,鄭淵潔、郎平、董明珠、傅首爾……

共同點是,他們都是父母。

但風格不同,年齡參差,生活背景更是迥異。

更有像鄭淵潔這種,把自己的兒子也帶來的“親爸爸”。

但,先等等。

在這檔綜藝中,他們還不是主角。

12位3-6歲的孩子,12個天南海北的家庭,纔是節目的核心陣容。

讓老妹兒帶你看看這些“別人家的孩子”。

第一家,就很不一樣。

單親爸爸vs小女兒。

這幾年“喪偶式育兒”成了火熱話題。

單親媽媽的不易,實實在在。

而單親爸爸帶女兒的難,更是如鯁在喉。

節目中第一位出場的小姑娘“兜兜”,就懂事得讓人心疼。

她獨立,勇敢,懂事。

一出場就像個小大人似的,說:

她的父親是一位童裝店主。

父親的愛,總是無聲無息。

雖然父親在節目中沒有提及,但不難想到。

沒有母親的照料,沒有爺爺奶奶來分擔。

父親選擇了一份與孩子有關的工作,原因與他的小女兒不無關係。

正是因爲這份工作,他可以時時刻刻陪伴在女兒身邊。

父親對女兒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

甚至帶自己的女兒走遍全世界,希望她的眼界更開闊。

而4歲的兜兜,自理能力也是一等一的強。

看,懂事的孩子,也不只是惹人心疼的“小可憐”。

雖然身邊只有父親陪伴,但她所獲得的愛,一點也沒有少。

但偶爾,在和爸爸一起下班回家的路上,小兜兜還是會時不時地扭過頭。

去關注那些有父母雙親陪伴的孩子。

每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會在某一天發問:

“爲什麼別人家都有爸爸和媽媽,而我們家卻只有爸爸/媽媽?”

有智慧的父母,不會逃避,更不會搪塞。

他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兜兜的爸爸選擇了一次美麗的旅行。

能感受到他的希望:

在女兒的回憶中,它不僅僅有現實的鋒利。

更有着愛的柔軟。

逃避只是一時的。

由父親拉着她的手,走過人生的困惑和低谷。

總比由孩子在成長中自己去面對,更好。

有的時候,我們還不敢面對曾經的傷痛。

但孩子已經比我們想象的更勇敢。

親密關係,年復一年的相處,總能給予一個人最大的影響。

鄭淵潔在節目中說:

“家庭中沒有教育,只有一件事,就是影響。”

影響,從來不會是單向的。

父母言傳身教,影響了孩子。

而子女往往也會給父母帶來難以忘懷的影響。

節目中出現的第二個家庭正是這樣。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中產家庭。

媽媽是全職媽媽,爸爸是IT男。

小女兒平日裏,根本離不開媽媽。

走開一會兒,就哭着喊着要找媽媽。

爸爸來照顧,也是抱着去找媽媽。

爸爸坦承,在家裏每天與母女的相處時間,也就十分鐘左右吧。

但3歲的姌姌,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

這可愁壞了媽媽:

孩子在家裏,幾分鐘看不見媽媽都要哭鬧。

這去了幼兒園,難道要從早哭到晚?

媽媽準備了一筐勸孩子去幼兒園的話。

結果……

到了幼兒園門口,姌姌牽着老師的手,不哭不鬧,頭也不回地走了。

鬆了一口氣的媽媽,多少有些悵然若失。

而姌姌在幼兒園的表現,則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幼兒園的姌姌,和在家的姌姌,判若兩人。

自我介紹,大大方方。

喫飯時,剛認識一天小朋友的問話,讓老妹兒忽然緊張。

完了完了……

結果小姌姌頭一仰,回答令人忍俊不禁。

不僅不關心此時還在牆外擔憂的媽媽。

姌姌還有了自己的小計劃:

瞧,才踏出家庭的小世界一天。

孩子們就已經展露出父母從沒見過的一面。

對此,姌姌的媽媽也非常意外。

甚至,這短暫的分離,對媽媽的影響,比年幼的姌姌還大。

我們總以爲,是還未長大的孩子們,無條件地依賴着媽媽。

卻沒想到,日復一日的相處。

母親也對孩子們生出了依賴。

多年的全職媽媽生活,讓母親生活的唯一重心就是孩子。

綜藝中的媽媽說,孩子離開了家,她甚至不知道去哪裏。

在傳統觀念中,當女性有了孩子,就再也不是一個自由自在的獨立個體。

無論在哪裏,母親和子女的牽絆,可以跨越地域和時間。

我們總把它稱之爲“偉大的母愛”“奉獻”。

卻忘了,我們已經不自覺地失去了,作爲獨立個體的自由。

但真正的愛,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的人格。

不僅只有孩子需要“獨立教育”,父母也一樣需要。

互相成全,互相尊重,才能成就互愛的親子關係。

節目裏不只講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還提到了二孩家庭之間的問題。

親近的兄弟,共同成長,互相依賴。

不太親近的姐弟,因年齡差距,而產生些許距離……

甚至還有當代親子和社會傳統之間產生的隔閡:

在傳統中長起來的蒙古族媽媽,6歲時就已經可以去放羊。

而輪到自己的孩子,去放羊,是否還是一種合適的鍛鍊?

繁育子女,本來就是一種生物天性。

言傳身教,承襲傳統,也是常見的教育模式。

只是這個時代變遷的腳步實在太快:

我們都聽過“我一切都是爲了你好”“我是父母你要聽我的……”

但現實在變,孩子們也在變。

親子關係,註定要從親密無間走向獨立。

距離需要拉遠,而心靈更需要親近。

愛能讓孩子成長的腳步變得輕盈,也能讓他們感到窒息。

而如何去愛,如何去更好地去相愛?

愛的密碼,永遠只有坦誠去愛,認真去愛的人。

才能解讀。

點個 【在看】,希望天下的子女和父母都能擁有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