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句話,看似有理,實則不講道理:跟孩子計較什麼?總有家長認爲,不管孩子犯什麼錯,都能以年齡爲藉口規避責任。在他們看來,孩子不懂事纔會犯錯,這種無心之過,理應被理解、被原諒。

然而,現實狀況是,人們對於尊老愛幼這項傳統美德的認可度,正在逐年降低。特別是熊孩子問題,社會輿論從過去的“可以退讓”到現在的“必須嚴懲”,態度對比非常明顯。

孩子在高鐵上喫泡麪,乘客說沒教養,爸爸:跟孩子計較什麼?

最近這麼一段視頻突然走紅,網友紛紛指責視頻中的孩子沒教養,孩子的父親無擔當。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爸爸帶娃坐高鐵,孩子半路突然餓了,想喫泡麪。

正常情況下,在高鐵這種封閉式的公共場合,除非是那種可以喫東西的車廂,一般人都不會喫泡麪,大家都知道那個東西味道極大。不過這位父親卻不走尋常路,他很麻利的幫助孩子泡了一碗泡麪,一時間,整個車廂內全都是那個味道。

有人實在受不了,就上前交涉,結果孩子的父親完全不爲所動,他並不覺得在高鐵上喫泡麪有什麼不對。

“這是公共場合,我憑什麼要遷就你?就你事情多!”在他看來,公共場合的定義是,只要不明確違規,所有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言不合,二人爭吵起來,周圍的人也看不下去,紛紛上前幫腔,指責孩子沒教養。見惹了衆怒,那位父親才消停下來,最後扔下一句話:你們都這麼大人了,跟孩子計較什麼?

顯然,他也意識到,自己孩子的行爲確實不妥,只是礙於顏面,死活不低頭。

“愛幼”是美德,但它不是孩子胡來的理由

作爲傳承了5000年的文化古國,我國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領先全世界,然而,近些年來,由於人們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國內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完善程度還不如歷史遠不如我們國家的美國。

至少美國有非常完善的未成年保護法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法,只要犯錯,就得接受懲罰。相對於成年人,懲罰力度肯定要小很多,但它至少能保證一點,孩子不可能隨隨便便就糊弄過去,他也得付出代價。

教育大師樊登早在5年前,就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評論,他說自己很擔心中國孩子的未來,尤其是溺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沒有孩子天性是壞的,可是如果他們從小在遷就中長大,久而久之,往往會無視正常的爲人處世觀應該是什麼模樣。自私、小氣、性格怪異,這些特性融入性格之後,其未來發展可想而知。

一位網友總結的很好,“愛幼”是傳統美德,不是孩子犯錯的理由,它只能由外人主觀發起,而不是成爲“逼迫”他人退讓的工具。

放縱孩子的後果,家長往往承受不起

說起來大家都知道孩子不能嬌生慣養,但一旦落實在自己身上,態度就容易出現變化。

千萬別以爲這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家長如果不及時糾正,教育得體,危害極大。

1、兒時偷針,長大偷金

古人總結出來的深刻道理,其實講述的正是現代兒童教育中的放大學說:

兒時的教育缺陷會隨着行爲能力的增長而不斷被放大,簡而言之就是,壞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壞,破壞力越來越強。

就好比前文中的孩子,今天他只不過是在高鐵上喫個泡麪,事情很小,但未來他就有可能因爲父親的縱容而養成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的性格。

一個只知道爲自己而活的孩子,誰會願意與其相處呢?別說是兄弟,他連朋友都交不到真心的。

2、變成“白眼狼”的概率極高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白眼狼”新聞冒出,我們在感慨世風日下之餘,也得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在生活條件遠超過去的今天,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小氣,越來越不懂得孝順?

其實說句不好聽的,所有的“白眼狼”都是父母在自作自受,要不是他們的教育理念出現差錯,孩子又怎麼可能變成那個樣子呢?

大家都知道嬌慣與縱容會讓孩子變得自我,但看得清不代表能做到,很多家長一邊講着大道理,一邊放任自己孩子胡來。

看似出於父愛母愛,實則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3、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大家喜歡與什麼樣子的人相處,交友?總結下來不難發現,其實所有人的喜好偏向都差不多。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不具備那些品性,在集體中將很難混得開。

慷慨、友好、禮貌、善於換位思考等等,這些纔是家長真正應該交給孩子的財富,相對於物質上的富足,它們往往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保質期也更長。

現在每當有人說誰沒出息時,我第一反應就是觀察那個人的性格,如果是因爲運氣不好,那叫倒黴,屬於不可抗力。可要是因爲性格問題,父母的責任往往很大。

4、父母不教育,社會來教育

每次說到這個問題,我都會想起前些年發生的“暴揍熊孩子事件”,從網上輿論不難看出,那個人雖然違法了,但他的行爲讓無數人忍不住吶喊一聲:爽!他做了大家都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

父母不教,社會來教,這句話流傳了十幾年,那可不是喊喊口號而已。

家長自己教育,力道、程度都可以掌握,可到了社會上,一切可就是未知數了。孰輕孰重,相信大家自有定論。

孩子犯錯,家長要做的只有兩點:道歉與教育

不論孩子犯了什麼錯,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道歉,特別是在影響到別人的情況下,低頭不是慫,它同樣是一種美德。

矛盾往往發生在爭執中,心平氣和,大家都會選擇各退一步,除了極個別人,沒人願意真的在孩子身上挑刺。

解決了外界矛盾,再去教育孩子,小傢伙看在眼裏,記在心中,這樣的教育流程才更加深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