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做文章總是喜歡以小見大,從自我感覺昇華到普遍意義,以一己的悲哀擴展到全人類的悲哀,以一己的喜悅擴展到全人類的喜悅,美其名曰昇華主題。就好像每一首歌曲總是在結尾拔高一樣,把高潮部分放到最後,給人的感覺是激昂奮進的,滿滿的正能量。

這樣做到底好不好?當然這是一種藝術創作手法,也是一種人們習以爲常的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欣賞習慣,以爲不這樣就不合潮流,起碼不符合我們自以爲是的高大上的欣賞習慣。以至於聽到外國抒情小調就以爲那是垃圾,看到外國生活隨筆就認爲不上檔次,以至於看人的眼光都受到了影響,以爲只有每天拼搏奮鬥的人才是最可愛的人,甘願平凡生活的人就是不好的,起碼是沒有什麼出息的。如果在逆境中成才,從草根階層崛起,就更好了,具備鼓舞人的作用,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奮起直追,朝着自己人生的目標前進了,也因此,這些故事具有了普遍的意義。主人公的個人感覺再也不是個人感覺了,而是成爲所有人的感覺,是激發所有人內心奮鬥的動力。

但是,藝術並非僅僅如此。如果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成了這種昇華式的表現,那麼藝術也就不成其爲藝術,而是成爲千篇一律的東西了,讓人們大倒胃口。可偏偏事與願違,事實上,這樣的藝術作品還真的爲數不少,以至於讓人們習以爲常,以爲藝術就是這樣。從學生寫作文開始,到後來各種發言稿、演講稿、心得體會等等,全都是這種模式,甚至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創作也成了這種模式,還要在公開的刊物和舞臺招搖過市,誤導了絕大部分的人。譬如那些讓人們哈哈哈一樂的小品和相聲,總是失掉了諷刺的鋒芒,淪爲淺薄的笑,即便如此,在結尾也仍然要安一個光明的尾巴,難道要讓這種淺薄和無聊昇華到所有人的意識層面,讓更多的人也淺薄無聊起來嗎?看了開頭就知道光明結尾的小品和相聲就不要看了,以免耽誤時間和造成誤導。

自我感覺對於自己來說很重要,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文學、藝術都是自我感覺的產物,來源於心底的靈感,創作出出色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普遍的人類情感,不然也不會成爲作品。如果強行把作品昇華一下,擴展到普遍的意義層面,再安上一個光明的尾巴,就會等而下之,成爲庸俗的代表了。含蓄蘊藉的作品讓人回味無窮,而結尾拔高升華的作品卻只能流行一時,不能流行一世。雖然昇華到普遍的意義已經成作者們的創作規律,也暗合了人們的欣賞習慣,十分討巧,但那只是一種藝術創作規律,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即使資本推波助瀾,權力強制干預也是不能改變的。藝術就是藝術,爲了流傳更長久,還是弄一些真正的藝術品出來吧,免得被後人視爲傻大粗的典型,成爲反面教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