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國慶假期還有幾天纔來,但電影《奪冠》已經拉開了國慶檔電影大戰的序幕。

《奪冠》的內容很清晰,就是 中國女排,這個已成爲幾代人國民記憶的榮譽集體。

作爲一部命題作文,《奪冠》在有多方因素掣肘的情況下能達到這個完成度,我覺得還是相當難得的,所以想推薦給所有國慶期間有觀影計劃的朋友。

看《奪冠》,首先就看片中 精彩刺激的排球比賽。其實國產體育片現在已經算是一個比較稀有的類型了,基本上沒人拍,也沒啥好作品。倒是進口片,近幾年有《摔跤吧!爸爸》《絕殺慕尼黑》等口碑還不錯的商業片,能讓觀衆在大銀幕上過過看比賽的癮。

這次的《奪冠》,至少從拍攝比賽場面來說,我覺得 創造了國產體育片的新標杆。 片中大的排球比賽一共四場,每場的功能和側重點都不一樣,都拍得很好看。

第一場是上世紀80年代 中國女排對江蘇男排的一場友誼賽。因爲是男對女,目的還是爲了訓練,所以氣氛相對輕鬆,拍攝風格較爲戲謔,但在戲謔背後也道出當時女排訓練的艱辛——爲了拿出好成績,姑娘們必須拿男隊的標準要求自己。

第二場比賽就是 1981年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女排爲中國贏得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當然是重頭戲。

拍比賽畫面時,《奪冠》採用快速剪輯與升格鏡頭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令人緊張無比的現場感,哪怕你知道這場比賽最後我們贏了,還是忍不住替場上選手們揪心。再加上宋世雄慷慨鏗鏘的解說聲、當時觀衆通過一臺黑白電視機集體收看直播的反饋,讓人彷彿重回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就連那場對手日本隊,也被拍得非常卡哇伊,一看就知道是日本運動員。

第三場比賽是 2008年中美大戰,鞏俐飾演的郎平正式亮相,重點自然放在她和中國隊教練的對決上。最終中國隊輸給了當時郎平執教的美國隊,引起不少爭議。影片用觀衆席上搖晃的鏡頭,襯托出郎平糾結的內心。 第四場比賽則是全片最高潮:2016年裏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陣巴西隊。當時外界都認爲郎平不可能帶領中國隊取得勝利,因爲當時巴西女排世界排名第一,中國隊與其實力懸殊。但就在這種幾乎不可能贏的情況下,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創造了奇蹟。

電影全面且充分還原了這場比賽的傳奇性,一方面讓新一代女排姑娘的風采都得到了展現,每個人的特點、優勢、在比賽中的亮點都有所呈現;另一方面拍出了郎平作爲一名傑出教練到底是怎麼指揮全隊逆風翻盤的,我們能看到她怎麼排兵佈陣、怎麼在我方處於劣勢時提升士氣、怎麼運用高科技技術抓住對方弱點,以及最後獲得冠軍後升國旗時不忘打開免提讓老隊友聽國歌的溫情。

總之,如果你是體育愛好者,《奪冠》能帶給你不亞於看任意一場體育大賽直播的快感。

看《奪冠》,二看演員的表演。

首先要提的就是 鞏俐,鞏皇!真的太帥了!演技太神了!所有的溢美之詞給她都不過分。雖然在這部電影中她大概從一半才正式亮相,但光芒萬丈,無人可比。先提前祝賀她明年拿下各大最佳女主角獎~~

郎平可以說是國人最熟悉的名人之一了,從運動員到教練,她幾乎就是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成長的,演這樣一個舉國皆知且依舊活躍在體壇一線的人得有多難啊,但鞏俐真正做到了 神形兼備。其實鞏俐跟郎平長得也一點也不像,但她的精氣神往那兒一站,所有人都會堅信不疑地認爲,這就是郎平!

據說鞏俐這次是用了 方法派的風格來塑造郎平,從表情、體態、動作、語言等各方面去模仿郎平,所以從外在看,她與郎平就非常一致。

更可貴的是,鞏俐 展現了郎平豐富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執教美國隊時內心的掙扎糾結、就任中國隊主教練時的盡職盡責、比賽場上的冷靜沉着、與老隊友多年的友誼……每一面都詮釋得非常好,讓人驚歎的好。她的表演特別有感染力,讓人完全能夠通過大銀幕瞭解到郎平內心的各種情緒,片中有一幕她探望臨終老隊友的戲,才匆匆幾秒鐘的鏡頭,她握着隊友的手流眼淚,那種悲痛與不捨真的太感人了,看到她哭我也想哭。 相比之下,就不得不拉垮一下黃渤的表演了。反正從裏到外就不太像個教練,太鬆垮了,不像搞體育的。

至於其他演員,他們和飾演角色之間奇妙的關係,也造就了《奪冠》神奇的觀感。

飾演青年郎平的演員白浪,就是 現實中郎平的親生女兒。所以那麼像郎平,一點也不奇怪了吧?

而新一代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全都是 自己演自己。她們把她們在賽場上的風采、職業生涯中經歷的困惑與迷茫以一種最真切的形式展現給觀衆,有種紀錄片和故事片相融合的效果,特別感染人。 三看主題,也就是影片想傳遞的女排精神

其實女排精神經歷了那麼多年、好幾代女排人的傳承,其內核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一點從電影的結構上就能看出來。

上世紀80年代女排的第一次輝煌,是女排姑娘們還有背後包括教練、工作人員、家長等無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核心是以敢喫苦、敢拼搏、不怕犧牲等爲代表的 集體主義精神

看這段時我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覺得這幫姑娘們真的太拼了,特別佩服他們的勇氣、毅力、堅忍和團結,另一方面,是由衷地感慨, 那時候真苦啊!電影有很多地方表現了這一點,比如想用計算機技術科學練球,發現根本沒設備沒條件,還有郎平第一次出國打球,在機場才喝到人生第一杯咖啡,苦得咋舌;所有姑娘給彭昱暢合打一件毛衣……這種在艱苦環境下迸發的拼搏、團結的精神,在現在看來既震撼,也同時讓人心疼。

而在2013年郎平執教中國隊之後,中國女排及其背後傳遞的體育精神也發生了變化。一種 爲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打球、享受運動的更職業的精神在郎平的帶領下被傳遞給每一位新生代中國女排運動員。郎平鼓勵她們在成爲一名優秀的排球運動員之前,先成爲一個優秀的人;給她們最大限度的自由,讓她們去談戀愛、看世界;當訓練、比賽與身體健康發生矛盾時,郎平永遠最關注的是後者……

片中,這種新的精神在朱婷身上體現得最爲極致,一開始朱婷思想包袱很重,覺得自己打球是爲了父母,但在郎平不斷的啓發和激將下,她開始逐步轉變觀念,最終意識到 打球是爲了我自己”

幾代女排精神隨着時代發生變化,是《奪冠》中特別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地方。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爲,影片過多突出了郎平,而忽視了那些給中國女排做出巨大貢獻的其他人。我認爲,從電影創作的角度看,導演陳可辛選取郎平這個典型人物去展現中國女排這幾十年的浮沉經歷,無可厚非。

拍電影不是寫傳記或者封功立碑,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時候需要一個核心人物當作抓手,那郎平就是最合適的抓手,她的履歷無縫銜接起幾代女排人,無論實力、地位、資歷,她都是當之無愧的不二人選。觀衆不會傻到看完《奪冠》就認爲女排的輝煌都由郎平一人造就,他們更多的是被女排這數十年的精神力量所打動,而這就已經完成了影片最重要的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