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是煤炭大市,也是採煤塌陷地集中區,塌陷地約佔全省總量的六成以上。濟寧將採煤塌陷地治理作爲推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動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讓昔日的塌陷地成了良田、生態公園或產業示範區,探索出一條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的濟寧路徑。

塌陷地恢復成耕地

畝產實現“雙千斤”

一望無際的農田裏,顆粒飽滿的玉米豐收在即。走進濟寧市汶上縣義橋片區採煤塌陷地治理項目現場,原來因採煤造成的塌陷地,已恢復成了農田。

“義橋片區採煤塌陷地是從2012年開始立項治理,共分爲五個治理項目,目前形成的穩沉區有3600多畝,已全部治理完成。”義橋煤礦總會計師續開紅介紹,項目治理實施前,採煤塌陷區環境髒亂差,一到雨季,積水嚴重,旱季無法灌溉,農作物大幅減產或絕產,通過治理,項目區達到了土地路面平整,配套設施齊全,地力也完全恢復到原有狀態,土地畝產均實現了“雙千斤”。

昔日的塌陷地變成良田,這得益於當地實施的採煤塌陷地復墾工程。採煤塌陷地復墾不僅促進了當地可持續發展,更讓附近村民們得到了實惠。

“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採煤塌陷地治理12000多畝,恢復耕地率達到100%。”汶上縣採煤塌陷地治理中心主任何敬偉說,“針對採煤塌陷實際情況,我們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比如在塌陷不深或積水不多的輕度塌陷區,採取‘劃方整平法’;對於季節性積水的中度塌陷區,實施‘挖深墊淺法’。”

打造生態“客廳”

溼地公園成打卡地

作爲十二明珠之一、濟寧高新區十里湖生態溼地公園,成爲了今年濟寧人民近郊遊的打卡地。碩大的湖面上,蘆蒲搖曳、水面清澈,古亭點綴,別有一番景色。

2018年,十里湖成爲全市“一環八水繞濟寧,十二明珠映古城”明珠大規劃之一。“這裏原是兗礦集團二號井採煤形成的塌陷地,總佔地面積3100畝,共分東西兩區,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東區。”濟寧高新區接莊街道規劃建設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徐偉指着湖面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整個東區有五級表面流人工溼地,串聯在一起,增加了地表徑流停滯時間,達到淨化水質效果,也成了生態景觀。

“上游來自蓼河的中水,進入十里湖溼地公園後,經過水生植物生態淨化,滯留滿21天,達到地表水水質三類標準後,再排入洸府河。”徐偉說,在治理過程中,還將景觀塑造與水質處理有效結合,休閒娛樂與生態治理結合,通過景觀性水生植物的合理配植以及復氧等原位修復措施,打造了多級生態景觀溼地。

同樣在鄒城市太平溼地項目,昔日的塌陷地也變成了生態客廳,成爲一處融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溼地體驗、觀光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國家溼地公園。

如今公園內生物資源豐富,尤其在近年調查中,發現了全球近危中國珍稀特有鳥類,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和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充分彰顯了溼地恢復的成效。

引入多產業治理

兼具生態、經濟效益

塌陷地形成的情況不一,治理方法也不一。除有復墾、生態修復之外,通過導入產業項目,還可讓經濟、生態效益兼得。在太平鎮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划着漁船作業,湖面上佈滿了裝有珍珠蚌的寄養籠。

“前期我們通過養殖河蚌,以治水爲主,達到改善環境的問題,取得了明顯效果,如今通過引入珍珠養殖,並進行加工銷售,發展觀光旅遊業,就可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可以說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對在塌陷地上養珍珠這一產業,兗礦清湖生態科技(山東)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費林江信心滿滿。

如果塌陷地形成了大面積積水,且爲深水區,該如何治理?微山縣傅村街道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治理之路。微山縣傅村街道張西等三個村採煤塌陷地項目,規劃面積5475畝,一期規模1004.25畝,通過生態治理,塌陷區內恢復成了可利用的、高產高效的生態農業區。

“我們採用的是高密度水產養殖,引入了加州鱸魚、斑點叉尾鮰等價位相對較高品種,就這一個養殖水槽就能出3-5萬斤魚。”山東大衛集團經理王寧介紹。

據悉,該項目是山東省最大的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應用省重大科技推廣項目——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實現生態循環、高產高效養殖目標。

魚臺縣清河鎮大程村溼地公園,系魯泰煤業鹿窪煤礦採煤塌陷地治理區,總面積1926畝,在綜合治理中,充分結合了當地杞柳文化,打造了杞柳種植觀光園、堤岸採摘園、綠色水稻區、龍蝦種養區、循環化工產業區、生態林帶區、綜合服務區以及紅色文化區八大園區,取得了生態及經濟的顯著效果。

延伸閱讀:

落實雙80%任務目標

濟寧年內將治理塌陷地4.1萬畝

根據《山東省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要治理80%以上的穩沉採煤塌陷地和80%的歷史遺留採煤塌陷地,即完成雙80%治理任務目標。濟寧市多措並舉,確保今年完成4.1萬畝的治理任務。

爲落實雙80%任務目標,濟寧市明確治理任務,分解至縣市區、落實到煤炭企業、明確到具體地塊。同時,規定了立項、實施、竣工等各環節的時序目標,進行有序推進。期間,通過治理項目上牆、掛圖作戰、重點區域跟蹤督導、按季度進行通報、對緩慢縣市區或企業掛牌督辦及問責約談等方式壓實責任,在年底前進行逐一進行現場覈實,確保完成任務。

會同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成立了武強院士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作站、創建了自然資源部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研究,加強技術支撐。連續開展年度變更調查,確保數據現勢性;建設了動態監管庫,實現項目管理信息化;開展土地預測、適應性評價等專題研究,爲合理確定治理模式奠定基礎。

截至今年年底,全市將治理穩沉塌陷地42.2萬畝,其中歷史遺留塌陷地10.37萬畝,治理率分別將達到87.9%、82.2%,能夠確保完成雙80%任務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