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的大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從小我們就明白百善孝爲先這個道理。在古代,亦是如此。

首先我們就來說一下太皇太后這個稱呼的由來

這個稱呼和西漢漢高祖劉邦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皇帝擁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當上皇帝之後的劉邦,他的父親每次見他都要行跪拜之禮。

劉邦又是一個孝子,心想怎能由父親給兒子行禮呢?這不是折壽嗎?心裏十分過意不去,思前想後,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封自己的父親爲太上皇,這樣自己的父親也可以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劉邦的這一做法深受大臣們的愛戴,之後這一做法被視爲一種美好的品德被傳承下去。

所以皇帝的母親就成爲了太后,而太皇太后也就是皇帝的祖母。雖然說太皇太后的稱呼是皇帝授予的,在古代真實歷史上,皇帝和太皇太后到底哪個權力大?並且,皇帝是否可以賜死太皇太后?

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能夠當上太皇太后一般都是一個狠角色,這個位置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坐上的。她也是一步一步的,從皇后到太后,最後才當上了太皇太后。所以有一點不用說她的人脈資源肯定是很廣的。她爲了能夠使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費了不少心思所以說她的能力可見一斑,就拿康熙的母親孝莊太后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看過《美人心計》的,我們都知道劇中的太皇太后呂雉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自己的兒子,甚至連自己的孫子當上皇帝之時,她一直就是垂簾聽政。說白了,皇帝就是一個幌子,真正的權力實際掌握在她的手中。由於他的專橫野蠻逼走了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懲罰害死了自己的孫子。這樣一個女人是經歷了多少血雨風興才坐上這個位置,要說皇帝是他的對手,根本不現實。

守着這麼大的權利,她真的能夠平平穩穩,什麼事情都不做嗎?當然不可能。舉個例子,歷史上的一代暴君秦始皇想必肯定家喻戶曉,他的母親趙太后與假太監嫪毐私通生子,甚至陰謀作亂,攤上謀反這一罪名。當然是要腦袋搬家了。秦始皇也一直特別憎恨自己的母親,起初也是想要將自己的母親一同處死。但出於名聲的考慮和大臣的建議,最終將趙太后打入冷宮,並沒有處死。

所以說在古代,太后和太皇太后就算犯了很大很大的錯誤,也不能夠將他們處死,因爲處死她們就相當於向全天下的黎明百姓宣告要殺死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祖母,出於孝道的考慮對他們最大的懲罰就是將他們打入冷宮不能夠再次出來興風作浪,但並不會因此要了他們的性命。畢竟皇帝的使命是一統天下,不能夠因此讓天下人說三道四。

另外我們都知道身爲皇帝他們的所作所爲,一言一行都有人專門爲他們記載。從而被傳承下去供下一代使明君使用,這就是爲什麼諸多皇帝願意不擇手段將自己不好的事情不要記錄史冊的原因。所以說作爲皇帝就算對太皇太后有再多的不滿,也不能公開反對,就算是礙於面子做給外人看,也必須友好的維持雙方的關係。所以在古代歷史上,皇帝公開處死太皇太后的事件並沒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