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一個充滿誘惑的詞語,它代表着至高無上的權力,爲了登上王位而發生的父子相殘、兄弟反目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大概這也是爲何古代皇帝自稱“寡人”的原因之一,皇權之路,只容得下孤寡一人。

對此有人認爲把國家權利等分給兒子不就好了,這樣大家便不用爲了一個王位爭得你死我活。其實這就是漢武帝時期頒佈的“推恩令”的核心含義,但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分薄各地王侯的領地跟權利,皇帝們當然不會把這種行爲用在自己統治的江山上面。

不過雖然中國皇帝不會這麼做,西方有一位君主還真因爲不知道如何給兒子們分地盤嘗試了這一行爲,他便是法蘭克國王路易一世。

5世紀初,西羅馬帝國衰落已經無法控制自己下屬國家,與此同時英勇好鬥的日耳曼民族逐漸強大起來,他們開始不滿足於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並通過戰爭的方法兼併周圍其他國家,最終成立了法蘭克王國,取代了原本烜赫一時的西羅馬。

順便一說,當初羅馬帝國分爲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跟西羅馬,也是因爲公元395年,當時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不知要將帝位傳給誰,所以乾脆將帝國一分爲二讓兩個兒子都當帝王,羅馬帝國就此分裂。

和很多王朝一樣,成立之初的法蘭克發展相當好,領地不斷擴張,包含了現在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丹麥、瑞典等過,版圖相當大,幾乎佔據了小半個歐洲。法蘭克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方面法蘭克幾乎是照搬照抄西羅馬模式,但在繼承權上卻維持了日耳曼人的傳統。

時間一晃來到了公元841年,路易一世登基,他也被稱爲“虔誠的路易”,但是這並沒有讓他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能夠多一點決斷心。他有三個兒子每個都非常優秀,把王位傳給誰都很合適,給了其中某個,另外兩個肯定不服氣。

思量再三後,路易一世打算根據《薩利克法典》讓三個兒子平等繼承,子孫共同守護日耳曼人的榮光,這個提議也得到所有大臣的認可。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第四個兒子的出生打破了原本的平靜。

路易一世第四個兒子查理的出生讓三個哥哥(長子洛泰爾、次子丕平,三子日耳曼人路易)感到極大威脅,他們害怕自己原有的權利被弟弟搶走,而查理的母親朱迪絲也利用封建主的不滿,威逼路易讓他把封地給自己兒子一塊,但很明顯,這損害了洛泰爾和日耳曼人路易的利益,幾方自然勢力都不同意,大家相互僵持着。

隨着838年二兒子阿基坦的丕平去世,原本的僵局打破,路易便打算把丕平原有的權利轉移到查理身上。可是阿基坦貴族根本不承認查理的身份,他們希望丕平的兒子繼承原本的那份權利。

無奈之下路易只能再次調整封地劃分問題,分來分去三個孩子都不認同父親的做法,再加上教皇在一旁煽風點火,一場宮廷政變爆發,路易一世慘敗被自己兒子扣押,喪失了實權,成了一個傀儡國王。

這個事情也成爲路易心中的心結,此後他一直鬱鬱寡歡,沒過多久便去世了。路易一世去世後洛泰爾、丕平的兒子、以及日耳曼人路易一同簽訂了《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爲三,各自獨立互不干擾,協商共治。

雖然表面上大家和和睦睦,但背地裏卻經常發生摩擦,三分之後的法蘭克便是如今意大利、德國與法蘭西三國的雛形。歷史便是如此,充滿了偶然與意外,沒有誰能預想到接下來會是怎樣的走向,比如說現在這三個國家延續至今,都成了世界著名強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