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是否處理一個人,不完全在於這個人做過什麼,而在於處置過後的利弊得失。員工犯小錯,略施懲戒即可。《雍正王朝》中,李衛私自跑到刑部大牢,違反紀律,毆打曾靜,弘曆看到後處理刑部官員卻放過李衛,同樣是出於利弊權衡。

李衛打曾靜的行爲,雖不合規,但在道義上沒毛病

劇中,曾靜是個小知識分子,因多次考試不中而心有怨言,於是,他到處煽風點火,抹黑雍正,傳播道聽途說的“假消息”,甚至策動嶽鍾琪造反。後來,這事鬧大了,但大清上下居然沒人肯接手這個案子。這下雍正就傷心了,到處找人吐苦水,先找弘晝,弘晝不敢碰;又找李衛,李衛出馬,替雍正出了一口氣。

也就是說,李衛的行爲,得到過雍正的“暗示”。按照常理,弘曆他爸被人噴,最應該站出來出頭的是弘曆。你自己作壁上觀,人家充當你爸的打手,你總不能當着那麼多人的面卸磨殺驢吧。何況,如果處置了李衛,容易引起其局外人的猜疑。外人心裏就會嘀咕,李衛打曾靜有錯,是不是曾靜沒罪,難道曾靜說的是真的。

曾靜的所作所爲,按照《大清律例》判處,最少也是棄市街頭,他被打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說雍正篡位弒君,言下之意就是雍正的合法性有問題,這也就間接動搖了弘曆繼位的合法性;他把雍正抹得越黑,弘曆也跟着越沒面子。所以,弘曆對曾靜也會不滿,只是出於其他目的而沒有出面,李衛打曾靜,也算幫弘曆出氣。

自家的“狗兒”,何必太計較

李衛原本只是揚州街頭的叫花子,得蒙雍正栽培,才一步步成爲封疆大吏。從關係上來說,雍正是李衛的主,弘曆也是李衛的少主人。

長久以來,李衛都對雍正忠心耿耿,即使偶有小毛病,雍正也是睜隻眼閉隻眼。這次打了曾靜,雍正心裏不曉得多開心呢。俗話說,打狗也要看主人,雍正都沒對李衛發話,弘曆自然不好多說。

當時,弘時已經被清理,弘曆離皇位越來越近,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安全接班。因此,弘曆要處處順着雍正的意思。李衛是雍正的臂膀,處置他就是斷了雍正的臂膀,雍正必然不高興。何況,李衛在弘曆家裏打工多年,功勞、苦勞都有,這麼處置了,豈不讓其他員工寒心。對比已經處置的幾位刑部官員,弘曆不處置李衛,反而可以提醒搖擺不定的員工,只要你們跟我混,就不會有事;只要你們忠心事主,我不會拿你們怎麼樣,否則,那幾位刑部堂官就是“榜樣”。

李衛頭腦靈光,辦事能力又強,而且正值壯年,將來可以直接成爲弘曆的嫡系部隊啊。他管着兩江,手裏握着大清的錢袋子,弘曆不僅不會處置他,反而會拉攏。

兩人之間有“勾兌”,早就結成利益聯盟

不管職場還是官場,一旦結成聯盟,就會共進退,否則,對大家都不好。

胤禩逼宮之前,雍正就將弘曆派往江南,一是爲了保護他,二是爲了讓他和李衛建立密切關係,將來有可用之人。這麼明顯的安排,弘曆自然心領神會,到了江南,肯定少不了和李衛“暗通款曲”。李衛看到弘曆的到來,不管是私人關係還是公務,接待方面必然也要下一點功夫。因此,兩人的關係自然比較鐵,不說歃血爲盟,最少也能心照不宣。盟友犯點小錯,大家睜隻眼閉隻眼算了。

弘時刺殺弘曆時,是李衛帶着人保護,弘曆才能安全回京;雍正在處置弘時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時,又是李衛站出來,給了弘時一道“催命符”。李衛做的這些,爲弘曆的奪嫡鋪平了道路。弘曆是最大贏家,獎勵李衛還差不多,怎麼會處置李衛呢?

秋媚說:李衛是雍正的“狗兒”,處決權在雍正手裏,弘曆只能看雍正的臉色行事。處置李衛,弘曆既得罪雍正,自己也少了一個幫手。因此,在是否處置李衛的問題上,弘曆“打馬虎眼”纔是最優選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