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何律衡)訊,週一(28日)早盤,A股中芯國際概念開盤走弱,截至上午收盤,中芯國際個股跌超6%,滬硅產業、清溢光電、安集科技、晶瑞股份等跌幅均超5%。

消息面上,英國路透社26日晚間報道稱,美國政府已經對中國芯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施加了出口限制。對此,中芯國際方面27日發佈澄清公告稱,公司並未收到出口管制相關的官方消息,也沒有爲任何軍用終端用戶生產。

“拉黑”傳聞並不意外 但短期或影響國產化導入

本月月初,路透社援引美國防部一位發言人表示,其正在與其他機構合作,決定是否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企業名單,當時即引發多方猜測,雖然中芯國際同樣火速回應稱,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與中國軍方毫無關係,但仍然引起了市場對國產芯片的擔憂。

作爲國產芯片製造巨頭,今年以來,中芯國際及其產業鏈動態就成爲了投資者與行業關注的焦點。7月,中芯國際“閃電”登陸科創板,從受理到提交註冊用時僅29天,創造科創板上市記錄,也從某一層面上,反映了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的迫切需求。

而此次中芯國際傳出被“拉黑”傳聞,看似突然,但有此前美國發布的“實體清單”和禁令作爲前車之鑑,其實並不意外。

國融證券分析師張志剛8日報告指出,中芯國際是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代工企業,並且近年來追趕至14nm工藝。在限制芯片設計能力之後,美國很有可能限制另一個重要領域,即晶圓製造領域,中芯國際將首當其衝。太平洋證券分析師王凌濤6日報告同樣認爲,雖然“拉黑”並不是最終結果,但某種程度而言,確實也在半導體行業的預料之中。

同時,王凌濤在報告中指出,目前中芯在晶圓代工領域承擔着很多後道扶持與培育的工作,如果禁令確定執行,中芯的生產被擱置的話,相關國產供應鏈的導入或者推進進程很明顯將後延,中芯自身的前道芯片客戶也將會被轉單至三星、臺積電、世界先進、聯電等公司。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張志剛認爲,若傳聞被證實,中芯新產線建設以及傳統產線的正常生產將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並且對上游產業鏈有不同程度影響。最極端情況就是上游供應商完全被監控與管制,需要得到許可才能正常供貨,那麼融資後的先進設備、材料等的採購可能面臨很大壓力,短期對製造產業鏈的發展(包括設備、材料等)均有不利影響。

供應鏈自主化盛宴開啓?部分細分領域已迎頭趕上

不過,對於國產芯片中長期的發展,張志剛依然保持樂觀。長期看,半導體等高精尖產業鏈國產化的必要性更加急迫,我國也需要一條完全不依賴西方國家的高製程晶圓製造產線。技術突破需要時間,並且需要多方,包括設備廠商、材料廠商、設計廠商等的通力合作和良好溝通。

王凌濤則認爲,從投資角度而言,確實這又是一次半導體供應鏈自主化盛宴的開啓。

從中芯國際自身的角度來說,對於可能預見的最壞情況,也有所準備。今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國內資本的投入下,公司已在供應鏈國產化的方向上飛速狂奔。

根據公司第二季度財報,中芯國際計劃進一步大幅增加資本開支計劃,2020年計劃的資本開支由 43億美元增加至67億美元,且主要用於先進工藝產能建設和成熟工藝擴產,爲產業鏈設備材料國產化提供了導入機會。

今年7月,中芯國際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簽訂協議,雙方有意在中國共同成立合資企業,該合資企業將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於生產28nm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項目首期計劃最終達成每月約100,000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二期項目將根據客戶及市場需求適時啓動。

西南證券分析師倪正洋26日報告認爲,此前中芯國際全年合計追加36億美元資本開支用於先進製程機器設備採購和成熟工藝產線,而國內設備公司中,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盛美股份、至純科技等公司產品可應用於14nm及以下的先進製程,有望持續受益於本輪中芯國際擴產。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雖然芯片國產化趨勢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在設備和材料部分細分領域,國內廠商已達到和國際一流廠商幾乎相同的水平。

根據中芯國際2019年財報,其國產主要材料供應商僅有安集科技(拋光液)、滬硅產業(硅片)兩家,採購金額佔中芯國際比例分別爲37%、2.8%;半導體設備方面,在銷售額佔比最高的刻蝕設備領域,中微公司佔比已達到16%。

圖源:光大證券劉凱8月2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