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上並非統一的一個國家,在近代由於英國的殖民,才統一了印度地區。其中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曾屬於英屬印度。

二戰以後,英國人對於這顆曾經的珍珠,有點力不從心,只能放手了。然而英屬印度並沒有以統一的形式出現,反而分裂了,這就是蒙巴頓方案,造成了印巴分治。

可是分家後的兩國,並沒有走向和平共處,反而衝突不斷。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時緊時緩,僅大規模的戰爭就爆發了三次,至於小規模的衝突,更是不計其數。

那麼兩國交惡的原因到底是因爲克什米爾還是南亞霸權呢?表面上看,克什米爾和南亞霸權不同,但其實是一回事。

在蒙巴頓方案出爐前,印度是非常希望能夠組建一個統一的國家,因爲國大黨包括尼赫魯野心是非常巨大的,一直幻想着能夠稱霸南亞地區。所以國家面積大,人口多,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有了成爲大國的基礎條件。

然而長期的歷史發展,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矛盾不斷,甚至數次爆發流血衝突。印度國內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派不願意接受多數派印度教的統治,所以纔有了印巴分治。

可印巴分治表面上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但其實在蒙巴頓方案中,還有很多土邦。這也是印度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

在兩國獨立後,土邦的命運大不相同。本來在方案中,土邦的王公有權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可是大多數土邦位於印度境內以及印度周邊,這就讓印度佔盡了便宜。甘地曾說過印度土邦獨立就等於向印度宣戰,尼赫魯也說過,不承認在印度有任何形式的獨立的土邦。

巴基斯坦也很無奈,雖然真納一再表示,希望給予土邦第三條路,那就是獨立之路,但並沒有得到認同。

在印度的壓力下,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像人口較多的海德拉巴希望走第三條路,可是直接被印度武力吞併了。

而克什米爾卻是一個例外。克什米爾比較特殊,原因就在於克什米爾內部上層大多信仰印度教,而老百姓多是伊斯蘭信徒。所以克什米爾非常糾結,不知道應該向哪邊靠攏。可就在這個時候,穆斯林派起義了,這讓上層直接投靠了印度。

由於印度軍隊的進入,巴基斯坦隨後也加入了進來,兩國開始大打出手。但問題並沒有解決,即便鬧到聯合國,這種事也不好解決,只是確定了一條停火線,僅此而已。

這之後,印巴兩國圍繞着克什米爾多次爆發了衝突,誰也不相讓。對此,很多人不解,克什米爾面積也不大,地理環境也不咋地,怎麼就成了香餑餑了?

對於印度境內的土邦,巴基斯坦沒有任何辦法,但對於克什米爾巴基斯坦還是有辦法的。畢竟兩國都和克什米爾接壤,這就給巴基斯坦出兵提供了便利。

我們知道巴基斯坦其實並沒有稱霸南亞的野心,也沒有那個實力,即使有了克什米爾也不可能。

巴基斯坦的目的是爲了爭奪克什米爾,不過原因並非爲了南亞霸權,而是自己的國家安全。

巴基斯坦人認爲:克什米爾像是巴基斯坦頭頂上的帽子,關係着巴基斯坦的生死存亡。是不可能讓印度這樣對巴基斯坦有野心的國家佔領的。

不過印度可不一樣了,印度的野心是巨大的。其在建國以後便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企圖繼承前宗主國的衣鉢,所以這才吞錫金,控不丹和尼泊爾,還蠶食中國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爭奪克什米爾非常重要。一方面印度自詡南亞老大,面對不聽話的巴基斯坦,不教訓是不可能的。

同時,克什米爾對於印度來說,有着較高的戰略價值,其地勢較高,可以俯瞰整個平原,直接威脅巴基斯坦。還可以以此爲跳板,影響中亞,中東局勢,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核心之地。

同時呢,從歷史上看,這裏又是中亞進入印度的關鍵通道,所以印度是不希望這裏被外國佔領的,這裏也可以說是印度的保護傘。

可以說,印度之所以與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其根本目的並非爲了這點土地,而是稱霸南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