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是一件需要耗費家長大量時間與精力的事情,尤其是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會感到心力交瘁,每次看到孩子有錯誤的地方家長就會爲其指正,可不知爲何孩子總是在同樣的地方屢次犯錯,這使得家長們很是惱怒,脾氣暴躁的家長甚至會對孩子大聲怒吼,那麼到底爲什麼會這樣呢?家長不妨仔細思考一下,是不是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出現了問題。

小陳是一位接受過新時代思想洗禮的年輕寶媽,在育兒一事上她有着自己的獨特見解,因此她的孩子被教育得很是聰明懂事,不過即便如此,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小陳也遇上了不少的麻煩事。

上小學後每次孩子放學回到家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寫作業,而這時小陳就會在一旁盯着孩子,輔導孩子寫作業,一開始孩子的狀態還算良好,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錯題率越來越高,而且即便小陳糾正了孩子的錯誤,孩子在下次擦掉答案過一會兒重新做這道題時,還是會做錯,這讓小陳很是頭疼。

難道小陳的孩子生來就比別人笨?顯然不是,那麼爲什麼孩子會屢教屢錯呢,關於這個問題小陳糾結了好幾天,而有一次在丈夫的點醒之下,小陳突然醒悟,既然不是孩子的問題,那會不會是我的問題?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果然不一樣,很快小陳便發現孩子在獨立完成作業時速度雖然慢了一些,但錯題率明顯低了很多,而一旦自己在旁輔導,孩子的錯題率就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這是爲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孩子知道父母在一旁,就算自己做錯題目,父母也會替自己挑出毛病來,所以完全不用自己自省,當孩子過度依賴父母時就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發現到這一情況後,小陳便着手爲孩子定製了一系列"家規",來幫助孩子進行學習。

她按照"語、數、英"三個科目制定了多條不同的規則,大致意思上就是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不要直接喊"媽",而是讓孩子多加思考,遇到不會的問題就試着自己去解決,如果多次嘗試之後還是無法解決的時候,再來喊"媽"。

而孩子在媽媽定製的家規面前,寫作業時的態度以及效率有了明顯的改善,一開始雖然耗時比以前更久了,但不再如同以往般頻繁出錯,而且也不用小陳在一旁進行監督輔導,之後孩子已經能良好的完成作業,能做到獨立思考問題,不會再去問。

事後小陳把這一"家規"發至網上之後,她所擬定的那些完美條例一時間便獲得網友怒贊,網友們紛紛評論道:"我怎麼就沒想到呢,省心省力了不說,又能鍛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誠然、如今大多數孩子習慣性的去依賴父母,小陳的做法可以說很是正確。那麼該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

1、 學會情緒掌控

大多數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往往都會被孩子氣得三尸神暴跳,就算是脾氣好的家長也會被孩子給磨光性子,忍不住的會朝孩子大聲吼罵、斥責,其實這麼做是不對的,不僅會加深孩子心中的緊張情緒,更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所以家長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掌自身情緒。

2、 學會引導孩子

不少家長在發現孩子的錯誤時,都是第一時間指正錯誤並且告訴孩子正確答案,但這麼做僅僅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更多的依賴感,在遇到難題或是錯題時不會思考問題,反而是第一時間會想讓父母幫忙解決,這時家長們就可以試着言語引導孩子,讓孩子一步步發現自己問題的所在。

3、 大膽放手

在經過多次輔導之後,孩子的內心就會開始慢慢接受這種,遇到問題自己先思考的模式,那麼久而久之即便家長不在一旁輔導,大膽的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孩子們也能輕鬆勝任,如果家長們還有所擔憂,那麼就可以學小陳一般給孩子立規矩。

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單單是輔導孩子寫作業一事,就有不少家長敗在此處,因此家長們若是遇到難題,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總能從別的地方找到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