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末年,沙俄日本便因爲爭奪中國領土而衝突不斷。十月革命期間,爲了將蘇維埃政權儘早扼殺,包括日本在內的帝國主義主動出兵,幫助沙俄鎮壓革命。雖然如此,最後沙俄還是被推翻,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因此,在蘇聯建立之後,與日本的關係依然是十分緊張。

二戰爆發之後,因爲中國國土遼闊,物產豐富,而且因爲連年戰亂,致使國力十分衰弱,因此變成了日本擴張的首選目標。

於是,日本藉助朝鮮爲跳板,首先佔領了我國的東三省。爲了防範蘇聯,同時也爲了進一步侵略中國,日本持續不斷地向東北地區派兵,總兵力達到了一百二十多萬,而且裝備精良,武器先進。

日本佔據東三省,並不斷派兵駐紮,令鄰國的蘇聯深感不安。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下可以繼續侵略中國,而向上則可以進兵蘇聯,這對蘇聯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蘇聯的國家中心在歐洲,距離與東北接壤的蘇聯領土,有萬里之遙,而且中間還有一個氣候極度惡劣的西伯利亞。如果日本突然入侵蘇聯,蘇聯連反應的時機都沒有。

因爲,爲了應對日本的威脅,蘇聯不得不抽調一部分軍隊,遠涉萬里,來到中蘇邊境駐紮。先後派出的軍隊,總數達到了一百四十多萬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在蘇聯竭力應對日本威脅的時候,遠在歐洲的德國納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閃電戰術,屢戰屢勝,很快便逼近了蘇聯的國土。蘇聯對德國的戰爭不可避免,再加上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威脅,如此以來,蘇聯就變成了腹背受敵。

爲了擺脫這一困境,蘇聯決定拉攏日本,減少背面所遭受的壓力,以便全力應對德國納粹。而此時的日本,爲了能夠集中兵力,南下入侵中國,也需要確保不會受到強大的蘇聯的威脅。

因此,在1941年,蘇日兩國簽訂了《蘇聯中日條約》。條約中規定:

簽約雙方尊重對方的領土完整,並不可侵犯;若簽約中的一方,與第三方勢力產生衝突,則簽約的另一方必須保持獨立。最後,條約還有一條聲明:蘇聯承認並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和主權,日本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和主權。

由此可以看出,蘇聯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爲了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犧牲的是我們中國的主權。

蘇聯這一舉措也確實取得了成效,爲了不維持與蘇聯的關係,日本並沒有入侵蘇聯領土,而將全部兵力用在了侵略中國上。

沒有日本的威脅,蘇聯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便可以全力應對納粹德國。不僅戰勝了前來入侵的德軍,保衛了蘇聯,重創了德國,並隨後一路進兵,直搗柏林。而日本也順利地佔領了中國的大部分領土。

消滅了納粹德國之後,蘇聯便沒有正面的危險。而此時,同盟國又向蘇聯施壓,讓它取消與軸心國日本簽訂的條約。此時的日本已到了窮途末路,自顧不暇,根本無法威脅到蘇聯,再加上同盟國的壓力,於是蘇聯便順水推舟,宣佈該條約無效,並對日宣戰。

1945年8月,蘇聯派出紅軍進入中國東北,給予東北的日軍沉重一擊。但實際上,此時中日戰爭已經到了收尾階段,東北日軍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完全沒有了戰鬥力,更沒有鬥志,被消滅是遲早的問題。

蘇聯紅軍進入東北之後,東北日軍紛紛倒戈投降。蘇聯紅軍一面沒收日軍的武器、物資,一面搶佔日本企業在當地留下的工廠、設備、等等各種工業設施。蘇聯紅軍撤走之後,當地的很多工廠、礦產、電站等等,都被洗劫一空,變得一無所有。不僅如此,甚至有的蘇聯紅軍徑直闖入貧民家裏,大肆搜刮。

根據後來美國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蘇聯紅軍在東北三省掠奪的資源總值達到了五十億美元,造成的損失超二十億美元。蘇聯紅軍雖然爲解放東三省做出了貢獻,但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巨大,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經濟建設。

建國之後,因爲相同的意識形態,中國並沒有深究。蘇聯爲了扶植中國,共同對抗日本、美國,也爲新中國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幫助。但曾經的這段歷史,卻不應該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