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龍統一華夏後,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幾並非都是人間的代表,但皇帝們畢竟都是凡人,有着與普通民衆一樣的血肉之軀,皇帝執掌大權,縱然君主們人到暮年,也少有甘願退位讓賢的人,如唐玄宗等皇帝之所以會選擇退位,不過是爲了規避風險。在某種意義上講,乾隆皇帝是在中國封建歷史中,少有的在退位前後還掌握着國家重權的皇帝。

乾隆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性人物,其人生於康熙末年,與祖父感情很好,祖孫的行政理念也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乾隆即位後,並沒有完全繼承乃父雍正皇帝的政治手腕,康熙末年,朝廷官員大肆貪污,勳貴宗室們結黨營私,致使國庫虧空,雍正經過十數年的努力,不僅解決了清廷的財政危機,還讓國庫變得充盈起來,雍正皇帝在此過程中,手段過於嚴厲,使得朝臣們戰戰兢兢,年輕的弘曆登基不久,就恢復了很多宗室子弟的名爵待遇,這種施恩於下的做法,讓乾隆皇帝拉攏了不少朝臣,順利掌控朝政。

乾隆暮年時,有繼位資格的皇子所剩無幾,乾隆皇帝所鍾愛的嫡子,皆先於她的原配富察氏而去,而其餘年長的皇子,又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因爲“無人子之禮”而被乾隆皇帝所厭惡,皇子顒琰忠厚老實且身無殘疾,是當時最好的儲君人選,乾隆礙於現實,只好冊封顒琰爲國朝太子,顒琰入主東宮後十分謹慎,從不與外臣交往,太子深知古來的帝王皆年老多疑,爲了順利繼承皇位,太子努力在乾隆面前表現出恭順老實的樣子,乾隆皇帝初承大寶時,曾在太廟之中向康熙立下誓言:即便僥倖長壽,統治天下的時間也不會超過皇祖父。

順治因天花之症而暴斃後,年僅八歲的玄燁被孝莊欽定爲新任帝君,康熙在位共六十一年,六十九歲時因病駕崩,弘曆繼位時已經二十多歲,彼時的弘曆絕想不到他竟然能活到八十多歲,乾隆六十年時,老皇帝在太廟之中苦思良久,最終還是決定讓位於太子,堂堂九五之尊,怎麼能夠食言呢?對於禪位這件事,乾隆皇帝滿心不情願,乾隆皇帝轉頭一想,讓位與否不過是身份的轉變,大清朝廷還是他說了算,念及此處,乾隆皇帝的心情就好了起來,並開始爲禪讓做準備,顒琰登基之前,老而不糊塗的乾隆皇帝又在太廟裏面進行了一番祈禱。

乾隆皇帝祈禱的內容,着實讓人不能理解,已經八十多歲的老皇帝,對着祖宗神位們大聲說:倘若新君無德,列祖列宗們一定要早做定奪,我也好爲大清重新擇立新君……乾隆的心思顯而易見,所謂的早做定奪,就是詛咒嘉慶早死,乾隆皇帝並非是一個淡漠親情的人,只是相較於權利和大清帝國的萬世永昌來說,兒子並沒有多麼重要。對於父皇的猜忌與輕視,無權無勢的嘉慶皇帝只能選擇性忽視。

乾隆在禪位後就已經失去了統領朝政的資格,他本該把代表皇權的玉璽移交給兒子。權力慾極盛的乾隆皇帝,怎麼可能捨得放權呢?已經三十多歲的嘉慶,沒有一點實權,直到乾隆皇帝生病後,嘉慶皇帝才被獲准處理一些小事,朝中大事,還是要聽太上皇的,大權在握的乾隆,終究難逃一死,老皇帝駕崩後,嘉慶皇帝才逐漸掌握實權,乾隆雖名爲太上皇,但仍然是大清當家人,剛退位的太上皇,事無鉅細掌控着江河日下的帝國,乾隆三十五年時,年近六旬的皇帝特意修建了寧壽宮,以備退位後安居,讓人意外的是,當二十五年後,乾隆從退位到駕崩都沒有搬出乾清宮。

貴爲天子的嘉慶,只得如舊時一樣,和妻妾兒女們住在東宮,古代皇帝退位後,爲了避嫌都會盡力撇清與舊時身份的關係。如宋徽宗退位後,從不以“朕”作自稱,而是自稱“老拙、老朽”,但乾隆從不在乎這些,除了把名頭換爲太上皇后,他依舊以一個掌權者的身份處理內外事宜,不給嘉慶親政的機會。爲了好好教導近四十歲的嘉慶,乾隆皇帝多次以“皇帝年輕”爲理由,讓羣臣有事先找他商量,更過分的是,嘉慶紀元雖已頒行,但宮中仍用乾隆紀年。

有次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裏接見來訪使臣,曾對內外臣子們說“朕雖讓位,但大事還是我辦”,與太上皇相比,新即位的嘉慶更像是一個吉祥物,軍政大事和後宮諸事,嘉慶自然不能插手,唯有在祭祀宗廟時,嘉慶纔像一個皇帝,爲了不被父親猜忌,嘉慶皇帝刻意淡化自己在大臣中的影響,嘉慶以懦弱、唯上皇命是從的形象示人,難以在朝廷中樹立威信。乾隆退位後,因年老而變得口齒含糊,常常讓和珅充當他的“翻譯”,對於和珅,嘉慶是懷恨在心卻又不敢表露出來,在影視劇中,有這麼一個情節。老邁的乾隆皇帝對着羣臣說宮燈歪了,嘉慶看了看稱宮燈並沒有歪,而以和珅爲首的大臣們,則堅稱宮燈確實歪了,待嘉慶改口,和珅把宮燈“撥正”後,龍椅上的太上皇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此場景雖並未存與史冊,但仍可見乾隆皇帝權利之重。

嘉慶二年,喜塔臘皇后因病去世,喜塔臘氏十五歲時嫁給了時爲皇子的永琰,夫妻相伴二十五年感情極佳,按照慣例,皇后離世本應大辦喪事,嘉慶皇帝怕惹太上皇不快,就做了成爲皇帝后的第一個決定:簡辦皇后喪事,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專門下旨,讓大臣們在朝見太上皇時,不必着喪服,每當嘉慶皇帝出入妻子的靈堂時,還會特意繞開乾隆所居的乾清宮。嘉慶的做法讓乾隆大爲滿意,直到閉眼的那一刻,乾隆仍是帝國最尊貴且有權勢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