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歷史#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大水牛,無授權禁轉!

關於我國的航空工業有很多話題,也有很多人物傳奇故事。限制於一些歷史檔案不能完全公開的緣故,一些科研工作者的偉大事蹟仍然是默默無聞。本文給大家介紹一位我國航空工業史的重要人物:段子俊(中國航空工業局首任局長),他的工作項目都是十分重要的。

1950年10月,中國軍隊在亞洲半島戰爭爆發以後。因爲不能完全掌握制空權,軍隊的行動經常受到美國空軍的威脅,甚至我國東北邊境地區也受到敵機的騷擾。鑑於這種情況,毛主席等老一輩領導人開始籌建中國的航空工業。

(段子俊,紅圈處。河南省濟源籍貫,1984年退休,2006年去世。他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奠基人。這是他去蘇聯訪問照片)

時間是1950年12月19日下午,段子俊接到命令返回東北駐地。剛見面,領導就告知段:“中央要籌建航空工業局,你要去參加工作。首個任務就是率領代表團到蘇聯,爭取蘇聯對我國的援助。”段又匆匆趕到北京,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周總理主持。參加會議的有:聶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粟裕和重工業部部長。會議的精神很明確:創建和發展我國航空工業;現在戰爭還在打,急切的任務就是先發展修理飛機業務,然後再發展飛機制造業;同時派出代表團到蘇聯求援。

(和蘇聯的談判大概就是如此,因爲我國當時沒有任何工業基礎。只能爭取外援)

1951年1月1日,段子俊和代表團其他成員乘坐飛機去莫斯科。周總理臨行前一再叮囑:要謙虛、謹慎,我國航空工業沒什麼基礎,要向蘇聯同志說明。原則上依靠他們,請他們幫助我們建立起航空工業。

段完全沒想到此後自己的人生就完全和中國航空掛鉤了。他在莫斯科的談判爲我國爭取蘇聯援助提供很大便利,所有的工業項目都是在國內設計,而並非在蘇聯國內,這樣就可以加速我國發展步驟。3月末,談判結束回國,段還沒歇一口氣就投入到工業建設項目中去了。1951年4月18日,航空工業局正式成立,段子俊成爲首任局長。

(在蘇聯援助下僅僅用5年,中國從農業國變成有基礎工業的國家)

從修理到製造

關於我國航空史上的故事很多,由於涉及保密的原因。我們只能說說其中幾個故事。就比如說當時戰爭還在進行,數百架飛機和發動機都急需修理。段在短時間內組織起國內6家修理廠。當時條件奇差無比,技工水平低,有人從來沒見過飛機。他就動員企業力量,蘇聯顧問提供現代化的生產管理,保障了當時的飛機修理任務。

(當時戰爭還在進行,我們急需修理米格機。)

1950年底,周總理就指示:“中國是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有巨量人口,靠買外國飛機和修理是不夠的。我們要從修理發展到製造。”爲了實現這個指示,段向中央提出了一個5年計劃。毛主席和周總理批准了,計劃內容是在這5年內生產出教練機和噴氣殲擊機。1954年7月,南昌就首先製造出初教5國產教練機,結束了中國人自己不能造飛機的歷史。1956年8月,第一架國產的米格17試製成功。9月中央領導觀看了飛行表演,並給試製單位以獎勵。毛主席當時十分高興,他說:“以前中國人不能造汽車,飛機。現在可以了!”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黃金時代。因爲大家都有幹勁,有工作激情,有理想。

(初教5飛機是我國第一種國產飛機)

教育

航空工業建設除了工廠生產還需要各類人才。人才從哪裏來,自然是教育工作培訓出來的。1951年到1952年期間,在工業生產任務沒耽誤下的情況下,段子俊積極創辦了5所學校(限於當時普及教育水平,基本是中專和大專)。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校細節都是段親自操辦。他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蘇聯的米格15飛機和資料是不能供給學校,這是蘇聯顧問堅持的規定。但爲了保證教學質量,段就打破條例,把正在服役的米格15飛機資料提供給學校。

我國不會滿足於仿製國外產品的飛機,最終要發展自己的獨立研製道路。否則,就是永遠跟在別人身後,永遠達不到世界水平。1954年,段再次前往蘇聯,這次求援的目的是創辦自己的獨立科研機構。1956年,響應中央號召,我國先後建立起飛機、發動機、技術情報等科研機構,並開始自行設計殲教1飛機。

(殲教1飛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噴氣教練機。圖中合影的設計師都是以後的大佬。它實際上是爲了培養我國的航空設計人才。遺憾的是徐舜壽總師在社會運動中遇害犧牲)

被排擠,和英國人合作

60年代開始,段被誣陷,連續被批,工作也被“靠邊站”。這個時候,段真的是有苦難言。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做,和一批同事被調動到重體力勞動崗位上。每天不是採石頭就是種地或者修路,壓根和航空工作不搭邊。一直到後期,他和同事才被恢復正常工作。

(斯貝發動機的技術引進,意義重大。但是當時政治氣氛不適合)

60年代初期起,中國和蘇聯關係比較緊張。由於當時的內亂,我們的發動機來源外援被切斷,國內技術又不過關。軍隊的飛機頻繁發生事故,很多發動機返廠返工。1971年12月,周總理徹夜開會。總理指出,飛機的發動機是關鍵,沒有好的發動機作爲基礎,其他都談不上。並當場拍板決定引進英國斯貝發動機。當時的葉帥、周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都表態支持引進發動機技術。並希望藉此機會突破西方對我國軍用技術的封鎖。首長的目標很明確:買進口發動機不是最終目的,引進技術然後自行研製纔是解決之道。

但沒想到另一場運動掀起。當時有個“風慶輪事件”,其發起人力圖在政策上執行錯誤的思想路線。他們對引進英國發動機反對和干涉。段子俊在此時受到侮辱和排擠,有人污衊他。但他不顧極左思想的干涉壓力,堅決執行引進發動機的工作。即使後來發動機技術到手以後,還有人拖延,導致新發動機遲遲不能配上戰機。一直到1977年,飛豹的項目才確定立項。

(殲8項目得到段子俊和空軍的支持,才得以發展)

殲8項目的立項

殲8飛機是讀者所熟悉的型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背後的曲折經歷。早在70年代末,殲8飛機都已經研製了10多年了。段子俊當時非常重視殲8項目的定型,只有通過定型才能讓型號研製得到進一步的經費支持,才能讓飛機邁向更高一步發展。段當時和空軍副司令等多位同志多次認真研究取得共識。1979年12月,組織召開殲8飛機定型討論。會議爭論非常激烈,多數人支持殲8飛機定型,也有同志表態不支持。段明確表示要支持殲8立項。會議一直開到12月31日晚深夜,最後空軍的同志一錘定音。肯定了殲8立項。會議結束以後,略微休息,段和同志們登上專機。他在飛機上思慮萬千和同志們一起看着機窗外那東方逐漸升起紅日晨曦景色。1980年第一個元旦就這樣到來了,然而誰也沒意識到中國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黃志千,殲8飛機第一任總師。1965出國考察期間在中東不幸犧牲。造成我國航空人才和工業嚴重損失)

有了錢就好辦事,殲8飛機定型以後,各項研製任務都得到經費支持,研製進度明顯加快。十幾年以後,殲8飛機有了多種型號。裝備部隊以後,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殲8爲國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新的時代

國產航空工業的業務從來沒有和外界斷絕過,尤其是在80年代那個開放的年代。改革帶給人們新的思想理念,新鮮的外來的技術和物品大量湧入,同時也把中國的產品帶給外界。1978年11月段作爲主管率領代表團訪問西德、法國、英國,西方人急於和中國合作,這是一次很重要的外訪。代表團回國後立刻向中央首長做了彙報,成立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說白了就是我們要當“軍火商”賺外國人的錢,同時也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產品引進國內。

針對西方國家的渠道,段積極跑到英國、美國等多次談判,取得積極成果。至於國際市場,從1979年開始,埃及,巴基斯坦、約旦先後購買了我國的殲6、殲7、強5、運12等產品。爲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同時中航技公司還進入約旦進行工程承包業務,獲得國王和首相的好評。

(巴基斯坦的殲6)

(孟加拉的殲7)

(斐濟航空的運12)

(老年的段子俊,退休以後,他繼續發揮餘熱進行航空教育。可以說是真正貢獻了一生給中國的航空工業)

歷史猶如長河一樣奔騰向前,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在中國的各個時代都和國運一起沉浮。段子俊同志接手過舊政權的爛攤子把中國從一個毫無航空工業基礎的國家變成一個航空大國。然而類似他這樣的人還有千千萬萬,很多人在崗位上默默無聞工作一生。支持我們工作的就是靠愛國熱情和精神信仰,這是原則也是動力。參考資料:《航空報國》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