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班上語文成績相對優異的同學,他們身上的學習好習慣,一般都是在學齡前就開始積累了。儘管有不少學霸的家長喜歡說,我們沒有給孩子輔導,孩子都是自己學的,但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給孩子以學習影響。語文成績好,說明孩子在基礎鞏固、能力理解上是做好了積累的準備了。這一定是和家長的語文啓蒙分不開,說到語文啓蒙,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講故事、唸詩歌、培養閱讀好習慣,這也是語文啓蒙的一個方式,我們家長需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在最開始接觸文字和語言的時候,就對它們產生興趣。

我們看到在小學階段,語文成績不好的同學,怕學語文、牴觸學習、不喜歡語文,他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是有的,但就是不喜歡語文。語文就像是一隻渾身長着刺的怪物,讓同學們不安,感到痛苦。家長正確地給孩子做好語文啓蒙,在進入小學後的學習,就會相對輕鬆一些。小島老師想給廣大家長朋友分享3個方法,這3個啓蒙方法來自我的一位學生家長,她是一位堅持了兩年語文啓蒙輔導的媽媽,孩子的語文成績比較優異,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1、家長深度參與孩子的閱讀,瞭解孩子的語言能力

大部分家長在學齡前階段都能做好親子閱讀的輔導工作,陪伴孩子參加親子閱讀的活動,睡前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看書,定期去圖書館等,這些看似很用心的閱讀陪伴,其實在早期語文啓蒙教育中,效率是不夠高的。家長也不能專業地來區分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所以書看了不少,等到上學的時候,依然跟不上上課的節奏,書寫也會很有問題,在面對學習的時候,學生也不敢和老師表達訴求,這就說明我們的學生啓蒙學習沒有做好,家長需要先從閱讀來切入,做好閱讀的習慣建立。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一定是家長深度參與了孩子的閱讀,和孩子一起看了一本書,一起說了某一個話題,深度參與代表着,家長去了解了孩子要閱讀的內容,瞭解了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去提高閱讀的興趣。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培養的不是閱讀的能力而是興趣,甚至通過一年時間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興趣,養成讀書的習慣,那麼進入第二年的時候,我們家長就可以提前幫助孩子進行識字積累了,通過兩年的語文啓蒙學習,孩子的識字量是足夠上小學的。

2、做好識字輔導,在生活中認字更高效

識字在語文啓蒙學習的重要性,家長們都能理解,也會非常注重識字能力的培養。不是送到銜接班,就是專門的書法班,連同書寫和識字一起進行學習。這並不是一個良好的啓蒙方法,因爲不管是銜接班,還是書法班,是不能持續給孩子們上課的,屬於短效的學習培訓。而且老師爲了平衡全班同學的學習進度,識字數量是有教學標準的。這些識字量爲一年級語文學習進行補充,但仍達不到可以獨立閱讀的目標,所以在生活中的識字,一定是爲了更高效的閱讀體驗。

家長做好識字輔導,讓孩子在生活中認字,就是更高效的學習和輔導方法了。我的那位學生和他的媽媽,堅持了兩年的識字學習,他們沒有買所謂的識字軟件,就是字卡和生活中認字。每去一次超市、銀行、醫院等地方,家長就教給孩子認字,路牌、菜單、促銷單、快遞單都是識字的工具。家長的引導一定是需要堅持的,不是說家長的教學興趣來了,教幾天孩子識字,過了幾天就不教了,耐心消失了,這肯定是不行的。

3、不做高的要求,畢竟小學階段纔是真正的“戰場”

有些焦慮的家長,對學前語文啓蒙的要求接近苛刻。在這一類家長眼中,孩子成了“低能兒”,輸在了起跑線上。和“別人家的孩子”一對比,自家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輔導寫作業也能把自己氣得不行。這都可以歸結爲,家長對孩子設定了較高的學習目標,而忽略了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重點。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家長還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就是控制不了對比。所以家長放下對比,畢竟小學階段纔是真正的“戰場”,在學齡前的語文啓蒙教育中,以興趣、實際生活的指導爲主,幫助孩子去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齡前的語文學習是準備,不是提前學。因爲我們要把難點、容易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的知識點,都放在小學一年級。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已經可以承受這些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了。那麼在學齡前,我們還是要和這位堅持兩年語文啓蒙的家長學習這3個輔導方法:深度參與孩子的閱讀、做好識字輔導、不做高要求。語文的學習是需要積累的,不管是啓蒙還是正式進入小學階段,語文學習都需要一個過程來消化。如果有不理解的家長,歡迎給我留言和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