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黃金棍下出好人”,好多父母都相信:小孩不聽話,揍一頓就老實了。在大衆認知裏,好像只有中國人才愛打小孩,老外如果打小孩,會受社區和法律制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英國,也有一批“棍棒教”的忠實擁躉,這些父母堅信“娃不打不成器”,他們敢於公開承認自己打孩子,併爲此感到自豪。

在英國,超過四分之三的父母承認自己打過孩子。

英國紀錄片《I smack and I'm proud》(打小孩,我自豪)記錄了一些認爲打小孩是必要教育手段的英國父母。全片沒有對父母和孩子行爲上的任何批判,只有對父母和孩子的採訪,可以令我們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打小孩這事兒,究竟管用不?

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安吉拉

第一位堅定不移的“棍棒教”信徒名叫安吉拉,今年48歲,是一位單身母親。她獨自一人帶着三個孩子。三個娃都已經上學了,年齡分佈從小學到初中都有。

她管教孩子的唯一手段就是“揍”。不過她也有她的“規矩”,那就是孩子犯了錯,第一次口頭警告,第二次依然是口頭警告,第三次直接動手。然而從視頻看,她對待孩子其實並沒有那麼理想化,更多情況下,都是她怒吼一聲,娃不聽就直接動手了。

安吉拉的童年在新加坡度過,她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常常像訓練士兵一樣對待女兒。一個非常意思的事實是,這部紀錄片所有舉雙手支持體罰的父母,在兒時都曾被自己父母揍過。

新加坡的教育比倫敦要嚴格得多,那裏是公開支持體罰的國度,新加坡的超市裏甚至能買到專門打小孩用的藤條。安吉拉是家中的獨女,父親打她的次數不多,因爲通常他只要手執藤條說:安吉拉,去寫作業。安吉拉就乖乖寫作業去了。

成年後的安吉拉管教孩子的手段幾乎就是父親的翻版。區別是她的孩子不如她本人乖,所以她幾乎每天都會對孩子們動手。

然而他的孩子卻依然調皮。總是惹出很多麻煩。她的小兒子承認雖然有時候媽媽打他是對的,但有時候她只是單純喜歡打人。他還說,雖然媽媽打了他,但是第二天,他還是會照犯(錯)不誤。

她的大兒子則更是直言不諱:當你在捱揍的時候,你完全不會反省自己哪裏錯了,你只會憤怒跟怨恨。如果是別人,比如說兄弟姐妹這樣對你,你早就打過去了。可是媽媽打你的話你就算很想還手你也不能,你只能握緊拳頭。

這一點作爲一個同樣從小經常被體罰的人,我也深有體會。現在讓我回憶小時候爲什麼會捱揍,我幾乎完全想不起來,都是些非常小的瑣事。但我還記得捱揍過後的那種憤怒。這種憤怒不會消散,只會在一次又一次捱揍中不斷累積。

我16歲那年,有一次我爸又爲了一點小事揍我,我一時氣急,狠狠推了他一下,然後逃走了。

深受體罰之苦卻仍執迷不悟的丹妮絲

另一位崇尚體罰的媽媽是丹妮絲。她現在一個人帶着兩個小女兒度日。兩個女孩兒一個8歲,一個10歲。其實她還有一個17歲的大女兒,不過那個女孩兒已經從家裏搬了出去。

丹妮絲從小家教十分嚴格。她也有一個軍人父親。令丹妮絲記憶猶新的是,她16歲之後,父親就要她保證每晚9點以前回家。一旦她超過9點,父親就會解下皮帶抽她的屁股。

父母還要求丹妮絲不能交男朋友,不能化妝。(大部分英國女孩子都會在初高中談戀愛、化妝)爲了不捱揍,她成了一個乖乖女。丹妮絲至今都不認爲父母的體罰有什麼不好,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女兒。

可事實是,她不到20歲就離開了家。24歲的時候,她去洗車,結果發現加油站裏只有一個老太太,老太太的面前擺着不少現金,丹妮絲臨時起意決定搶劫。後來她因此被判關了6個月。此外,她還因爲詐騙被關了幾個月。

丹妮絲自白:我也不知道爲什麼會做出那樣的事,也許是因爲自己很想做那些父母不允許我做的事。

從小被管教得太嚴格,丹妮絲潛意識裏有一種想要“變壞”的衝動。從心理學角度看,她的這種行爲是出於對父母體罰的“報復”。她等於變相告訴父母:你們的教育沒用,我還是變成了一個壞孩子。

奇異的是,有着這樣過去的丹妮絲,竟然會認爲她的女兒們喜歡被體罰,她們感到很享受……

丹妮絲的大女兒去年離開了家,原因是丹妮絲要求她每晚10點必須回來,而她卻在11點過後才喝得醉醺醺、穿得亂七八糟地回到家。

見此情形,丹妮絲一個耳光把女兒扇倒在地。她的女兒從此離開了家,她說:對於媽媽的懲罰,她曾以爲自己不在乎,但其實她很在乎。

這簡直就是一個輪迴。

丹妮絲的親身經歷已經證明,體罰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可是她仍然堅定地認爲體罰有效。她自己年紀輕輕就因爲受不了父母的懲罰離開了家。如今,她的女兒又重蹈覆轍。

體罰的負面影響

教育界一直有句名言:“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但體罰真的不是教育孩子的靈丹妙藥。雖然很多孩子在捱揍後會立刻收斂,並改正當下的錯誤行爲。但從長遠看,體罰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首先,爲了避免捱揍,一些孩子學會了撒謊。謊言能幫他們逃過體罰,哪怕被揭穿後受到更大的懲罰,孩子也只會認爲:是這個謊撒的不夠好,纔會被爸媽抓到了馬腳。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父母不給孩子看電視,他們發現孩子獨自在家看過電視就會開揍。孩子就學會了給電視降溫。於是父母又刻意把電視調到某個臺,回來後打開電視發現沒在播放那個臺,就知道孩子看過電視了。孩子瞭解了父母的套路,下次就會變得更小心了。

從頭到尾,孩子就沒想過不看電視。他們的心思都花在跟父母鬥智鬥勇上了。

其次,捱揍並不能讓孩子真正改正自己的壞毛病。就這部紀錄片所看到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捱了揍之後並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只會一犯再犯。

一方面孩子們覺得,我已經受過懲罰了,這事就算完了。我做了,我爲之付出了代價,這很公平。另一方面孩子們覺得,父母對我這麼壞,總是揍我。既然如此,我也要給你們找點麻煩。你們因爲這事揍我,說明你們非常不樂意看我做這個,那我就偏要做給你們看。

即便是安吉拉那樣,父親嚇唬一下就循規蹈矩的乖乖女,也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她唯一從父親那學會的就是:“絕對服從,要不然就會捱揍。”因此父親讓她寫作業她就去寫,並不是因爲她想提高學習成績,而是她怕父親揍她。

第三,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可能讓孩子成年後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長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是丹妮絲的父母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乖乖女有朝一日會變成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的人。原本她可以不用過這樣的人生。

丹妮絲17歲的大女兒喝酒、晚歸,也難保不是在跟母親示威:你雖然可以打我,但我不怕你,我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

最後,當衆體罰還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哪怕只是在兄弟姐妹面前捱揍,都足以令孩子的自尊心受損。更別提在大庭廣衆之下打孩子了。孩子內心受到的傷有時候比身體受到的嚴重百倍、千倍。

之前就有14歲的初三男孩因爲在學校走廊捱了母親兩個耳光,而從教學樓上跳了下去的悲劇。兩個耳光當然不會有多痛,可男孩的自尊心被扔到了地上踐踏。

從紀錄片《打小孩,我自豪》來看,這些體罰家庭的孩子都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未必都是體罰所造成的,然而至少它們證明了一點:體罰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也感謝敢想敢說的英國父母和孩子,讓我們瞭解到遭受體罰的孩子內心究竟是如何想的。體罰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當父母認爲“揍”纔是教育孩子唯一有用的方式時,或許他們自己纔是引起孩子行爲問題的最大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