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帛畫用於喪葬中的確有些匪夷所思,那麼帛畫作爲古代美術的一種,爲何與墓葬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抓住兩個核心:

①古代帛畫自身具有什麼功能

②帛畫究竟怎麼用於喪葬過程

以幾幅著名的帛畫爲例,先了解一下基本情況:

第一件:

戰國·《人物龍鳳圖》,又名《晚周帛畫》、《夔鳳美女圖》,呈長方形,縱28cm,橫20cm,湖南博物館藏

這件帛畫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中,畫面中華服女子側身而立雙手合掌,被認爲表現的正是墓主人,而在其上方則有一龍升騰一鳳飛舞,一般認爲是在引導墓主人靈魂昇天。

第二件

戰國·《人物御龍圖》,又名《馭龍圖》,呈長方形,縱37.5cm,橫28cm,湖南博物館藏

這件帛畫,於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畫面中是一位高冠男子腰配長劍,精神抖擻地手執繮繩駕馭一條巨龍,龍呈舟形,尾部站一白鷺,龍頭下側有鯉魚。不同於上一幅帛畫以龍鳳引導墓主人,這裏的男子竟自己主導飛昇過程!

第三件

西漢·《辛追T形帛畫》,絹本設色縱205cm,上橫92cm,下橫47.7cm,湖南博物館藏

1927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辛追墓中,畫面內容極爲豐富且深賦內涵,一般認爲可以分爲三個部分:古怪幽深的地下世界,祭祀宴饗的人間世界,與雄奇瑰麗的天上世界。所以其登上國家寶藏舞臺絕對是實至名歸,而後面的探討也主要以它爲主。

一、帛畫形制、功能、內涵

其實不難發現,如果把T形帛畫上端伸出的多餘部分裁去,以上三副帛畫都是類似的:長方(條)形,而T形帛畫更是呈現非常奇特的“衣”形,因此經常被稱爲“非衣”!

那爲什麼不做成方正的,不是更好看嗎?

帶着這個問題,我們自然而然的會關注這些帛畫的出土情境,因爲這纔是它們最初顯現時的形態,或許正包含着其特殊形制的祕密!

第一件人物龍鳳圖 ,被發現時是覆蓋在棺蓋上,第二件人物御龍圖同樣如此,而第三件T形帛畫被發現之時,也是畫面朝下,覆蓋在內棺蓋板之上。

至此,我們抓住了一個關鍵點:帛畫用於覆棺!

也就是說,這種長方形的帛畫形制會更加貼合棺蓋的尺寸,那爲何單單T形帛畫顯得特殊呢?

其實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注意到T形帛畫在出土時頂部橫裹一竹竿,上繫絲帶,而朝下的四個角梢各墜一條黑色絲麻布的穗狀飄帶。

所以這可能暗示着其另外一種功能:帛畫用於張舉!

特殊的形制適用於獨特的功能,那麼這三種帛畫有沒有共同的內涵可以概括?其實學界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

到底是引魂昇天,還是招魂入墓?

引魂昇天也就是說,通過引導物(龍、鳳、龍舟等)指引墓主人靈魂昇天,因爲天路遙遠且兇險,必須有神獸護佑纔可順利到達。

招魂入墓也就是說,人死後飄散的靈魂需要被召喚回來,進入墓地這個後人爲之精心佈置的“永恆樂土”中悄然安息,從而勿擾生人。

陽Sir以爲,應該是先招魂入墓,然後再引魂昇天!

二、先秦魂魄觀、喪禮過程的帛畫

生死大事,不可不知!而先秦時期的魂魄觀念,典籍中透漏出來的是一種“魂魄二元論”的觀點:

《禮記·郊特牲》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

《禮記·祭義》雲:“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比之謂魂。肉斃於下陰爲野土,其所發揚於上爲昭明”

也就是說,人死之後,其魄體埋入地陰爲鬼,魂氣輕揚於天爲神,魂魄相合人則生、魂魄相散人則亡!

於是,這種“魂魄二元論”就形成了對於逝者的雙重關懷:

①對於有形的魄 會通過繁複的葬禮、精美的冥器、豪華的墓室來加以體現

②對於無形的魂 就必須依附於一定的介質,藉助於可視化的表現手法,使其進入理想歸宿,纔可使生人放心

所以,古代喪禮中,就必然包含着對於魂與魄兩方面的處理,而這種帛畫,貫穿於整個喪禮之始終,它起着類似於“銘旌”的作用即:

標示——指引——相合——重生!

其長條狀的形態易於飄揚,在逝者未葬之時,起着標示逝者體魄所在地的作用;在下葬過程中,進行棺前張舉,指引着靈魂一路追隨體魄;在下葬結束後,覆蓋在棺蓋上,使空中的魂與地下的魄相結合,使逝者在帛畫中的世界中得以重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