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最爲偉大的一番戰略構想,自古便爲人們所稱道。然而,這番戰略規劃雖然幫助劉備建立了帝業,實現了魏蜀吳鼎足而立的局面,但卻沒能幫助劉備克復中原。對此,自古以來人們大多認爲是關羽丟失荊州,導致了隆中對難以實現。但事實上,荊州卻並非問題的關鍵,真正影響隆中對成敗的,其實是隆中對的一個決定性條件。

在伐魏問題上,隆中對的基本設想是兩路出兵,即“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關羽丟失了荊州,使兩路出兵的戰略難以實現。但是,諸葛亮並非一成不變之人,他懂得如何尋找代替的方法。

首先,佔據荊州的吳國可以成爲新的依靠。縱觀諸葛亮五次北伐,規模較大的第一次、第五次北伐,吳國都進行了軍事配合,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關羽丟失荊州的缺憾。實際上,倘若關羽不丟失荊州,即便東吳與蜀國一直交好,也很難能夠毫無顧忌的從荊州出兵伐魏。況且關羽一州之兵力如何能匹敵整個東吳?顯然,東吳配合之下的兩路出兵效果未必不如隆中對原計劃的荊州出兵。

其次,諸葛亮也在通過尋找合適的秦川出兵路線,來尋找荊州的代替品。五次北伐中,有兩次都是選擇了祁山作爲進兵方向,其原因就是諸葛亮想通過佔據涼州,來取代荊州的戰略位置。一旦蜀軍可以長期佔據祁山要道,涼州便能成爲蜀國的大後方,能夠緩解補給的壓力,也能夠成爲蜀國新的軍事據點。但是,由於軍事失誤(馬謖失街亭)、補給困難,諸葛亮始終沒能在祁山站穩腳跟。

那麼,既然諸葛亮有荊州的替代品,爲何卻多次嘗試都沒有建樹呢?其實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早已經點出了其中的關鍵,那邊是兩路出兵的先決條件——“天下有變”。只有魏國內部出現了問題,伐魏才具有可能性。我們在感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其實往往忽略了蜀國“特工”在曹魏後方的工作,當時震動魏國朝野的“魏諷謀反案”便是關羽北伐所依賴的“天下之變”。因此,在諸葛亮的後續北伐之中,也是需要營造這種條件的。

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獲得了魏國內部的兩個“變數”。第一,便是新君繼位,年輕的曹叡未必能能應對這種危急的局勢;第二,便是孟達叛變,這對魏國的震動絕對不亞於當年的“魏諷謀反案”。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一則,孟達的叛亂被司馬懿神速平定,未能對魏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二則諸葛亮本人也在用人上出現了失誤。結果,魏國的小皇帝還沒有獲得真正被考驗的機會,便在司馬懿等舊臣的輔佐下度過危機了。顯然,此次北伐中的變數還不足以成爲魏國毀滅的因素。而此後的數次北伐,無論規模如何,蜀國再也沒能迎來魏國有變之時,自然也就是徒勞無功了。

縱觀歷代王朝的興衰,從來都是王朝的內部先行腐化,滋生難以解決的問題,纔會被外部的敵人所擊敗。漢末三國既然能成鼎足之勢,自然是足夠穩固的。只有某一國家先從內部腐化到足夠的程度,纔有可能被外部的敵人擊敗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