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在忽必烈的帶領下,滅亡南宋,建立了元朝。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統治的時間不長,短短的98年,但其影響卻頗爲重大。在元朝的統治下,原本的金與南宋遺民遭到了區別對待,百姓被固定於某一個階層,各個階層人才的流動幾乎爲零。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元朝末年,各地義軍紛紛起兵反抗元朝,朱元璋力壓羣雄建立了大明。一個王朝的長治久安哪那麼容易,由於長子朱標的早逝,最終皇位落到了皇太孫朱允炆的身上。由於年輕的建文帝急於削藩,燕王朱棣打着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並且攻入了南京,趕跑了朱允炆,朱棣當上了大明的皇帝,史稱永樂大帝。

在王朝根基未穩之際發生這麼大的變故,“靖難之役”算的上是大明的一場災難,這場災難說到底還是大明王朝內部的變動,可在明朝當時強敵環繞的情況下,他們卻可以安然渡過。於是世人便有了一個疑問,當時蒙元雖然被趕到了漠北,但在當時他們還是擁兵百萬,爲何不趁機發兵反攻大明,而是選擇了在一旁“看電影”。

時代背景

元朝統治者被朱元璋趕跑之後,元順帝在蒙古又建立了北元政權,收攏軍隊,又聚集了百萬雄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朱元璋集全國之力,曾八次派兵深入漠北討伐北元,並且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朱元璋對北元的戰爭,其中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主要有兩場。一個是公元1381年的“遼東之戰”,經此一戰,駐守金山的納哈出率兵而降,遼東的土地盡歸大明所有,除了地盤的增大之外,大明獲此戰略要地,導致漠北蒙古與高麗的聯繫被切斷,北元的勢力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另一次戰役是公元1388年的爆發的“捕魚兒海之役”,大將軍藍玉領兵出擊,在捕魚兒海大勝元軍,此戰一舉將北元最後的一點精氣神打掉,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幾十人逃脫,家眷、子女、後宮嬪妃等悉數被明軍俘獲,黃金家族自此謝幕。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晚年,他基本上算是掃清四方殘敵,並且還發動了“藍玉案”、“胡惟庸案”將朝堂內部肅清,如果他再多活幾年,估計連這些藩王都不用朱允炆去動手了。朱允序上任之後,新官上任三把火,削藩搞的是有聲有色,朱棣感受到了危險,不願再做一個待宰的羔羊,於是發動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持續四年之久,北部殘敵爲何不趁機反攻大明

“靖難之役”持續四年之久,彼此攻伐不斷,國內的民生與經濟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尤其以中原地帶的華北與華東地區最爲嚴重,當時明朝的實力可謂下跌了不止一個檔次。即便如此,北元反攻大明的劇本並沒有上演,其中的原因,小編總結了以下幾點:自捕魚兒海之役後,黃金家族自此沒落,北元再次陷入了羣龍無首的時代。當年成吉思汗也是在統一了蒙古草原之後,才能靜下心來對外用兵。在當時,黃金家族沒落,蒙古貴族再次開始不斷的內鬥與攻伐,搶奪第一把交椅,忙得是不亦樂乎。分崩離析的他們又如何有能力插手大明的內鬥呢。

北元被朱明打的不能自理,同爲遊牧民族的瓦剌趁機興起,因此北元殘敵在自己內鬥的同時,還要與瓦剌部搞來搞去,無暇再顧及明朝的發生了啥事了。在他們內心裏,只要是大明不發兵討伐,那就阿彌陀佛了。

瓦剌的崛起之後,的確成了朱明王朝長久的勁敵,朱棣多次北伐,朱瞻基、朱祁鎮,大明王朝前中期的民力國力幾乎全都消耗在頻繁用兵之上了。

說來也比較尷尬,朱棣、朱瞻基好歹以其硬朗的作風打得瓦剌不敢侵犯,維護了帝國尊嚴,切實的打擊了來犯之人。但朱祁鎮眼高於頂,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放歸之後又發動奪門之變,誅殺于謙,堪稱朱明的敗家子。

後記

大明在行事作風上以其硬朗著稱,“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大明朝哪怕最後一任皇帝,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大明200多年的統治,沒有對外割地一塊,沒有對外賠款一分,拋開封建王朝的弊端不談,大明的氣節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