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將袁崇煥凌遲處斬,“成功地”毀掉了大明長城,引領明帝國走向了末路。袁崇煥之死一說咎由自取,因爲他生性偏激,做事衝動,鋒芒畢露,最終自己爲自己挖了個坑,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大明。

袁崇煥留給魏忠賢餘黨的把柄有三條“擅殺毛文龍、與清議和、市米資敵”,這裏我們不論這些罪名是否屬實該死,也不說他爲何能授人以柄,單就“擅殺毛文龍”帶來了怎樣的後果來表一表。

毛文龍號稱島帥,這個島就是皮島。皮島雖說是明朝的領土,但它離藩屬國朝鮮的李氏王朝更近。在木匠皇帝朱由校剛剛即位的那個夏天,小混混毛文龍帶領200人突襲了後金要塞鎮江,取得了“鎮江大捷”,後金爲之震驚,重兵剿殺毛文龍部。

一個游擊隊當然無力應對後金的大部隊,毛文龍無奈遁跡朝鮮,誰知道後金緊追不捨,毛文龍慘敗。當時的朝鮮國王李琿看着他們兩個在自己地盤上廝殺,怕引火燒身,就做工作讓毛文龍上了皮島。後金的軍隊不善水戰,毛文龍也就在這片大明遠端的荒島上安生了。

毛文龍雖說年輕時遊手好閒,但不是慫人,在上級的支持下,他精心打理這個昔日寸草不生的離島,數年的經營,不毛之地成了“安毛之所”。毛文龍也就變身爲總兵,掛將軍印,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他在島上設置軍鎮、置民生,成了實打實的“島帥”,穩坐島中,仿若“海外天子”。

毛文龍和皮島之所以能夠得到朝廷的重視,是因爲面對不斷崛起的後金,它能夠肩負起牽制騷擾後金軍隊、聯絡支援朝鮮以及招撫安置遼東難民的責任與使命,成了從背後盯住後金的一雙眼睛。我們來看看天啓三年的一場戰事就能明白。

天啓三年三月十二日,登萊巡撫袁可立令沈有容大兵出海,同時命毛文龍連兵應之。沈有容、毛文龍聯兵策應,夜襲金州,拿下衆多戰略要地,收復遼南海島疆土千餘里,將登萊、旅順、皮島、石城、寬靉等地連爲一線,對後金形成了一道向前延伸的屏障和包圍圈,這是一場名載史冊的諜戰、主動攻擊戰。

這種背後捅刀子的騷擾和打擊,對後金是極具震懾力的,這樣的戰鬥遠不止此一次,後金後方輝發、耀州、鞍山驛、薩爾滸等都是他們的作案地。而除了作戰功能,皮島更具有特殊時期的後勤戰備功能。

皮島有着近20平方公里的面積,頻頻發生的戰爭和遼東領土的喪失,土地上的百姓流離失所,皮島成了很多難民的棲息地,讓這些可憐的百姓不至於流亡海外,這是一個頗有安全感的難民收容所,也讓皮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繁榮。

史載:“是後遼民皆捲入海島,接屋甚盛,依作一都會,東南商船,來往如織,近海草木,盡於樵蘇”。

皮島,更是一個特殊的官方驛站。天啓六年翰林院編修姜曰廣、工科給事中王夢尹,天啓七年太監胡良輔等人出使朝鮮,皆在皮島停留。

毛文龍數年經營的皮島終於在督師袁崇煥的“嚴厲”執法下化爲灰影。崇禎二年六月,袁崇煥“駕臨”皮島,毛文龍語多傲慢,激怒了袁崇煥。就這樣,“正義”的袁崇煥列出了十二大罪,用尚方寶劍將這叱吒風雲的島帥現場正法了。

袁崇煥以爲他殺掉的只是一個不聽話、目中無領導的輕狂下屬,殊不知皮島從此陷入了一片混亂,頻頻發生兵變,繼任者甚至都不敢登島,慢慢自顧不暇的明朝將其視爲“雞肋”。崇禎十年,皇太極侵入朝鮮攻陷皮島,不久撤走,將皮島給了朝鮮,從此這一名稱不復存在。

毛文龍被殺,袁崇煥“幫助”後金幹掉了那枚令其顧忌的“釘子”,解除了皇太極的後顧之憂。崇禎二年十月,毛文龍死後的第三月,皇太極十萬大軍放心地長驅南下,由喜峯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

督師袁崇煥雖然緊急回援,逼退了後金大軍,但一場己巳之變,京都防禦體系遭到重創和破壞,總兵趙率教、滿桂、孫祖壽、麻登雲、黑雲龍、朱國彥六員或亡或俘,大明元氣大傷。

袁崇煥也陷入了皇太極的“離間計”,坐實了“通敵議和”的罪名,將自己送進了獄中,凌遲而死。

從毛文龍積年經營皮島到袁崇煥親手摧之,從毛文龍被殺、袁崇煥被誅前後,從木匠皇帝朱由校到勤苦皇帝朱由檢之主國風格及策略,我們些許能夠看到崇禎皇帝走向末路的必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