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另類的南漢,皇帝外國血統,超級自大,不務正業】

五代十國是繼五胡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大分裂時期,這段時期從唐朝滅亡持續到北宋建立,前後歷時七十餘年,共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中原之外則出現了許多地方的割據政權,包括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小政權,被後世統稱爲十國。在這十國當中,有一個南漢政權是一個比較另類的,這個南方邊陲小國主要佔據了嶺南的六十個州,大體包括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中心的活躍地帶是今天的廣州一帶。

南漢政權前後傳了四代,歷時五十四年,由於這個政權格局在中國最南端,其國史資料有限,所以較少有這方面的介紹,很多人對南漢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當時不大入流的一個小國,最奇葩的是這個國家的皇帝有個怪癖,就是喜歡把大臣閹割後再使用,所以圍繞這個小國,倒確實有不少奇聞趣事,下面就爲大家介紹幾個南漢的奇聞趣事:

姓劉的外國血統皇帝

南漢的皇帝姓劉,看到皇帝的這個姓氏以及“大漢”的國號,很多人都會自然聯想到他們應該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人,其實不然。南漢的開國皇帝叫劉龑(yǎn),他的父親是劉謙,不少學者通過分析劉謙的經歷,認爲他不是中國人。原來,早在唐代末年時,劉謙是永州刺史韋宙手下的一員牙將,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甚得韋宙的賞識,並準備招爲女婿,但韋宙的妻子反對說,“此人與我們不同種族,恐怕會被別人譏笑。”但作爲京兆大族世家的韋宙還是非常欣賞他,反駁說:“此人非常流也,他日吾子孫或可依之”。

除了上面的說法,到南漢末帝劉鋹時,他曾爲自己鑄造銅像,史書稱其相貌爲“豪惡可憎,俗稱番鬼。”“番鬼”的稱呼主要與唐代發達的對外貿易,引來大批伊朗和阿拉伯商人來中國經商有關,時間久了,這些商人中有一些選擇定居在中國,並逐漸繁衍後代。根據這樣的背景,有人認爲,劉謙就是早年來大唐的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的後代。

至於他們爲何會姓“劉”,人們分析認爲這應該是阿拉伯語Ala或Ali的諧音。宋代時廣州的阿拉伯人聚居區域還被稱爲“番坊”,其中就有許多姓劉的阿拉伯人,當中不少還做了大官,甚至能夠迎娶與宋代皇帝同姓的趙姓女子爲妻。據此分析可知,早起的外國人在中國定居,並改用中國姓氏取名稱呼,並不奇怪。至於定國號爲“大漢”,估計與其劉姓有關,自然是爲了攀附兩漢的雄威。如果南漢的皇帝真具有波斯或阿拉伯人的血統,這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奇聞趣事。

造字取名意欲“飛龍在天”

南漢政權的地盤雖然僅佔有嶺南的大部分地區,總體面積並不大,但它的幾個皇帝卻都十分自大。其開國皇帝劉龑和他的兒子劉晟就十分輕視中原王朝,只把後唐皇帝看作是“洛州刺史”。劉龑甚至“自言家本鹹秦,恥王蠻夷”,每當有北方的商人來到嶺南時,劉龑如果接見他們,總會向他們誇耀南漢是如何的富有,給人留下很淺薄可笑的印象。

爲了體現南漢的強大,劉龑還想了一個怪招,就是給自己多次改名,他一生多次改名,最初時叫“巖”,後來改作“陟”,不久又重新叫回“巖”,隨後再改爲“龔”。到大有十四年(公元941年)時,劉龑得了一場大病,有個和尚對他說,與他的名字不吉利有關,他思來想去,覺得上“龍”下“共”的這個“龔”字,還不足以表現其氣勢,於是,便望字取義杜撰出一個“龑”(yǎn)字作自己的名字,取其“飛龍在天、唯吾獨尊”之意。可惜的是,劉龑這條自命的“天上飛龍”,並沒有能救他一命,在改成這個名字的第二年,他便一命嗚呼了。

“小南強”撞了“大北勝”

劉龑的兒子劉晟和他老爹一樣夜郎自大,乾和十四年(公元956年),北方後周政權派出使者到南漢國聯絡,由於這位使者第一次見到嶺南特有的茉莉花,所以感到非常驚奇,在驚奇讚歎之餘,他急忙向劉晟詢問這種花的名字,劉晟覺得展現自己的時機到了,於是便胡諂地說,此花名爲“小南強”,用意很明顯,就是別看我南漢政權地盤不大,但我們的國力可是很強盛的。

使者回國後,自然要向皇帝及大臣述說上面的見聞,令北方君臣感到很詫異,有聰明者自然猜出這是南漢故意逞強的說法。歲月飛逝,十五年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恭帝柴宗訓,建立宋朝,站穩腳跟後,趙匡胤便開始推進統一天下的進程,他派兵攻取了南漢,最後把南漢的後主劉鋹及其羣臣虜回到開封,一些南漢的大臣看到北方的牡丹花後,同樣感到新奇,也急忙向宋朝的大臣詢問此花的名字,宋朝的大臣基本都是原來後周的大臣,其中大概有人想起十五年前“小南強”的典故,於是同樣對他們胡諂說,這花名叫“大北勝”,以此比喻北方的宋朝最終必然統一全國之意,同時諷刺南漢當初自不量力的“小南強”。

匠人精神的“巧手皇帝”

在南漢的四代皇帝中,最昏聵無能的要屬後主劉鋹了。這個人資質平庸,性格儒弱,毫無無治國安邦的才能,在位時只知一味荒淫享樂,幹了許多荒唐事,歷史上著名的喜歡閹割圍大臣的皇帝,說的就是他。

劉鋹治國不行,對大臣還那麼殘忍,不過他也有一個特殊的本領,就是會親手製作精緻的手工藝品,因此在歷史上有“巧手皇帝”之稱。宋朝大軍攻佔南漢後,劉鋹被抓獲,爲了延緩自己的小命,他把自己用珍珠精心編成的一副馬鞍子,進獻給了宋太祖趙匡胤。據說,這副馬鞍上盤有幾條游龍,劉鋹專門爲其取名爲“珠龍九五鞍”。趙匡胤得此鞍後,拿給宮廷的工匠們觀看,皇家工匠們見了後,無不爲其製作的精巧感到驚訝。趙匡胤爲此還說了一句彪炳史冊的話,即“好工巧,遂習以成性,倘能移於治國,豈至滅亡哉?”這個道理雖然不難理解,但後世依然不斷有人步其後塵,例如北宋末年著名的宋徽宗趙佶,還有大明王朝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都是和劉鋹一樣具有匠人精神的昏庸皇帝,他們的事蹟進一步印證了趙匡胤的高論。

南漢雖然國小君庸,但也是中國古代大歷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回味這段歷史中的奇聞趣事,必然有助於我們瞭解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故事,瞭解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歷史歷程,從而促使我們懂得珍惜當下繁榮富足生活的現實意義!

相關文章